|
前几天,有个相熟的同学问我关于高一选科分班的事,惊觉又是一年选科时!
广东实施的是新高考3+1+2模式,总共有12种选择。3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1指的是物理、历史二选一;2指的是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选二,这4门要以等级赋分后的成绩计入总成绩。新高考下实行等级赋分,让选择同一科的同学进行对比,然后赋分,这样有利于解决因试题难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公平。
记得刚刚进入高中,我是懵懂而迷茫的。对高考选科与生涯规划,一直以来,我就像行走在迷雾中,认不清方向,找不到去路。几经内耗和挣扎,最后做出所谓最优之选。
经过选科后一年多的学习,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提供了一些情况供他参考。我所在的学校一般是高一上学期期末选定学科,高一下学期根据选定的学科分班。去年学校选以物理为主的学生人数较多,而选以历史为主的学生人数较少。有同学基于家长的要求选择了物理为主的学科,但是到了高二,随着内容的加深感到学习比较吃力。久而久之,精神难免焦虑,整个人则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同学选择了以历史为主的学科,可经不住“网红”“过来人”的“轮番轰炸”,摇摆不定,一直不安心;有同学高一下学期在学以物理为主的学科,到了高二,实在学不懂物理化学,转学历史政治,如鱼得水,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高。
高中选科,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此时此刻我们追求的“最优选”,就会是永远的“最优选”吗?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此时此刻你踏入这条河流是最优选,彼时彼刻却是未必。有时候,我们在当下所做出的“最优”选,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很快就会变成并不最优的选择。比如兴趣,昨天感兴趣的事明天可能不那么感兴趣了。之前不感兴趣的事情,现在可能越来越感兴趣了。于我来说,兴趣与老师有关。高一我的化学很差,但选科后,老师风趣幽默有魅力,从而喜欢他教的学科,愿意做出改变和努力,于是就有了兴趣。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需要在动态中做准备,在成长中做决定,要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勇气。要用变化的、运动的视角去做出“最优选”。
既如此,“最优选”就在自己的心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任何一种人生,都是需要深耕才能做到深刻体验。我们应摒弃选科的刻板印象、思维定势以及固有偏见。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忠于自身的情况,找到最佳契合点,选科前不盲目不草率,选科后不纠结不放弃。坚定于自己的内心,实现真正人生的价值。
(作者为广东省惠东县惠东中学高二学生)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王孜
责编 温翠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231A00HX2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