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49|回复: 0

龙年什么味儿?清华与你新春说「龍」 | 高校新春送祝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0 10:56:3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甲辰
龙年


2024




甲辰龙年到
新春送祝福
今天微言教育邀请
清华大学
为您带来
汉字“龍”的赏析










,鳞虫之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能幽,能明,能细

能巨,能短,能长

龍犹阴阳变化阳气萌动

而若灵异之肉升天腾飞者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中国古人认为

龙能升天腾飞入渊潜化

是灵异之首

以龙为中华文明的

信仰图腾

中国人也非常自豪地

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本期汉字“龙”



龍,自古乃华夏图腾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龍”

形似龙形——

巨首、大口、长身扭转上扬

而后春秋龙口变“肉”

身变“巳”

后加“兄”以表音

战国则去“巳”从“兄”

这三种字形

都在清华简中清晰可查

就这样经过了不断演化

才逐渐变形为

今天所看到的繁体“龍”



而笔画繁多的“龍”

借草书字经过了数次简化

最终化繁入简

蜕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

简体字“龙”



左右滑动,查看了解“龙”演变历程



我们从只字出发
到词组、诗句
循序渐进地去诠释
一个立体汉字
所包含的
妙趣横生和深厚底蕴


于是我们回望传统
借势“飞花令”


古有饮酒助兴
而今我们行令探索

汉字的广袤博大






只字






“龙”
不仅是一个文字符号
还承载着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
在龙文化的召唤下
形成了最早的
融合包容的部落联盟
在此后的几千年
团结、凝聚的龙文化
已经深入
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飞花令(只字)——“龙”











词组
HAPPY NEW YEAR









龙 凤




龙是尊贵的象征

可表达帝王身份的彰显

凤凰亦有绰约高贵之姿



龙与凤合在一起

吉祥幸福的化身

古时人以龙祈祥瑞

凤凰于飞中

雄为凤,雌为凰

有着家庭幸福美满的含义

龙凤结合 呈祥祈愿




飞花令(词组)—“龙凤”







舞 龙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

消灾祈福

人们以“舞龙”图来年的

丰收愿景

现在,各地仍保留着

春节当日的舞龙舞狮



听,鼓声在大地上震动

看,身影在自然中挥舞

千家百户的“红”为其衬托

彼时人声嚷嚷

此起彼伏的喝彩

洋溢着幸福的完美表现




飞花令(词组)—“舞龙”







龙 舟




龙舟顾名思义

“似龙形状的船”

古时的帝王们出行时

需要乘“龙舟”

春秋战国时

人们借“龙舟”护屈原



龙舟竞渡

俨然成为文化遗产

以桨划动水面

动力的传导

以鼓声作引路

信念的一致

屈原的模样虽已不得寻

“汀芷浦兰,涉沅济湘”




飞花令(词组)—“龙舟”











诗句





飞花令诗句



在天能踏祥云

集万物之灵气

龙之鳞亦神秘而磅礴

而今朝

人常说 “龙腾盛世”

龙与吉祥寓意相通

当“龙”遇上年

是什么样的含义?



风箫声动 玉壶光转

龙舞漫天 喜笑颜颜

长街锣鼓震天

浅酌一杯且问

“年年景相似,

但龙年是什么味儿?”



有一些年味

在通夜不眠的守岁中

家宴用完

辞去旧岁

期冀新年

有一些年味

在人潮如织的舞龙灯会中

人们迎龙来

祈愿祥瑞的到来

有一些年味

藏在家人亲手打做的年货里

黄粑和青糕的味道

却是游子一年的念及



龙年到!

在你的家乡都有哪些

带着美好寓意的习俗呢?

在评论区一起分享吧!

参考文献:


[1]董莲池:《新金文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1563页。


[2]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09-217页。


[3]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2年。上引简称为“合集”。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九卷本》,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5120、5124页。


[5][汉]許慎撰;[宋]徐铉校定;愚若注音:《注音版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页。


[6]黄德宽主编;徐在国副主编;徐在国,程燕,张振谦编著:《战国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615、1616页。


[7]季旭昇:《说文新证》,台北:艺文印书馆,2014年,第2版,第822、823页。


[8]李乐毅:《简化字源》,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


[9]刘钊等编纂:《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版,第663页。


[10]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


[1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


[12]上海图书馆:《龙藏寺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4页。


[1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14]张书岩等编著:《简化字溯源》,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第97页。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上引简称为“集成”。




策划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
出品|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清华大学
设计|李家慧 张一宁
内容|秦丹妮 刘馨蔚 曾净 柳文熙 彭程勃
编辑|赵姝婧 江盛盈 郭玉楷 何广荣 吴新姿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10A02652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