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2|回复: 0

工行金条钢印号问题引质疑,贵金属业务信任危机待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7 22:15:09|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工商银行上海市嘉定支行辖属南翔支行出售的金条被质疑 “掺假”,这一事件迅速在交际平台上引发轩然大波。有网友爆料称,其朋友在该行购买的金条在熔铸加工时出现疑似非黄金的黑灰色杂质,一时间舆论哗然。       
                        5 月 9 日晚间,上海市嘉定支行发布正式声明,称高度器重此事,已与客户取得联系,并安排金条生产厂家进行现场核实,未发现明显异常。经检测,结果表现,两款金条金含量均为 99.99%,无质量问题。经专业清洗,疑似杂质已脱落,被判定为金条售出后的外部附着物,这一结论也获得了客户承认。       
       
               
       

                        图片来自工商银行南翔支行       
                        此次 “杂质” 风波虽然最终被证实是一场误会,然而就在风波看似即将平息之时,5 月 13 日,又有网友在交际平台发布的一则视频,再次将工商银行金条业务推向风口浪尖。该网友称自己先后 4 次在工商银行提取金条,令人惊讶的是,此中竟有三次出现钢印号和提货单对不上的情况。这一行为无疑加剧了网友的疑虑 。       
                        钢印号不符引发消费者质疑        
                        该网友发布的视频表现,其在工商银行提取的金条中,钢印号与提货单记录不同等的情况多次出现。此中,快意积存金产品的制造商为中国黄金,而另一批次则来自中钞长城。更令人生疑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发现问题后,手动将准确的钢印号填写在提货单上,但拒绝加盖个人名章,使得这一修改缺乏可追溯的书面确认。        
       
               
       

                         截图来自用户视频       
                        工商银行尚未对此次最新争议作出公开回应。但在此前的5月9日声明中,该行强调其黄金产品均经过严格质检,符合国家贵金属标准。然而,钢印号作为黄金产品的重要追溯标识,若与提货单不符,可能影响后续的质押、回购或司法鉴定,进而引发权属纠纷。        
                        业内人士透露,商业银行的实物黄金产品通常委托黄金公司或精炼厂生产,银行自身并不直接到场冶炼和铸造,而是通过抽检方式确保质量。中国黄金和中钞长城均为国内头部贵金属加工企业,其生产资质并无问题。此次事件暴露的并非黄金成色造假,而是信息管理流程的疏漏。若银行在入库、出库环节未严格核对实物与单据,可能导致“货单不符”的情况流入市场。        
                        2024年,金凰珠宝利用铜合金镀金伪造黄金质押物,骗取多家金融机构融资,涉案金额超百亿元。该事件促使银行业增强了对质押黄金的检测力度,部分银行开始增加破坏性抽检频次。但与金凰事件不同,此次工行争议的焦点在于“信息可追溯性”而非“材质真实性”。若钢印号管理混乱,即便黄金本身合格,也可能在后续流畅中引发纠纷,尤其是在涉及抵押融资或司法查封时。        
                        目前,国内银行贩卖的实物黄金普遍附带鉴定证书,但消费者每每只关注证书真伪,而忽略实物与证书的细节匹配。此次事件提醒投资者,在提取金条时,需当场核验钢印号、检测标志等关键信息,并要求银行出具完整的书面确认,以避免后续争议。        
                        银行系贵金属生意业务:高增长背后的风控暗礁       
                        近年来,受益于环球黄金价格攀高,商业银行贵金属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据工商银行 2024 年年报,其贵金属资产达到了 2082.42 亿元,较 2023 年的 1394.25 亿元大幅增长,贵金属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 33%,且当年公司贵金属自营、署理业务量累计 288 吨,此中个人账户黄金业务生意业务量 179.8 吨。这一增长重要受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需求推动,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在宏观经济波动期间更受青睐。       
                        然而,业务扩张的同时,部分银行的风控措施并未同步升级。由于银行通常不直接到场黄金生产,其质量控制依赖于第三方供应商的自我监管和银行的抽检机制,若抽检比例不足或检测标准不统一,可能导致问题产品流入市场。       
                        目前,银行贵金属生意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包罗检测环节部分银行仅核对鉴定证书,未对每件实物进行成分检测;流转环节在运输、保管过程中,可能出现金条与单据信息脱钩的情况;消费者维权难,若发现问题,投资者举证难度较大。此次工行钢印号争议即属于流转环节的信息管理问题,尽管尚未影响黄金成色,但若类似情况频发,可能削弱市场对银行系黄金产品的信任。       
                        此前,为提升贵金属生意业务的安全性,部分外资银行已开始探索区块链溯源技术,确保黄金从生产到贩卖的全流程可追溯。在国内,亦有机构建议建立银行间供应商黑名单共享机制,避免问题制造商流入多家机构。对投资者而言,在购买银行金条时,应重点关注证书与实物的同等性,包罗钢印号、检测机构以及银行的回购条款,部分银行仅回购自家贩卖的金条。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14A07IBW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