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从中国袜王到贴牌狂魔,如今业绩萎靡:昔日内衣第一股,不火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深氪新消费 朱末

“浪莎袜业,不但是吸引。”中国袜王最近有些烦。
近日,浪莎股份召开年度股东会,公司管理层迎来大洗牌,创始人翁关荣之子翁晓锋、创始人翁荣金之女翁晓菲同时退出公司核心管理层,两名“企二代”均未出如今新一届董事会名单中。
对于此次变动,浪莎给出的说法是“去家族化,引进更多外部专业管理人才。”但在外界看来,这更像是身陷囹圄已久的奋力一搏。
把时间线拉长一些,今年“315”期间,央视晚会曝光了“浪莎”代工企业河南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控制成本,进行了一系列违规操作,包括一次性内裤产品未经灭菌消毒处置惩罚,却在包装上伪造灭菌标签,甚至还提供虚伪检测报告。


这一消息犹如重磅炸弹,刹时引发了舆论的强烈谴责,浪莎被推上风口浪尖。事发当晚,浪莎官方旗舰店敏捷下架所有一次性内裤产品,此举恰恰暴露出浪莎对代工厂监管上存在漏洞,而浪莎的贴牌业务占比超过85%。
随后,浪莎就收到上交所的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尽管核实情况。即便浪莎宣称自己与河南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并没有互助关系,但这一纸声明的分量实在太过单薄,受此影响,浪莎股价大跌。
过度依赖贴牌,除了管理品控问题,也让浪莎面临着从“大牌”走向“杂牌”的窘境,营收业绩不尽如人意。据其财报表现,2021~2024年,浪莎公司营收为4.02亿元、3.27亿元、3.88亿元、3.80亿元,十几年来一直原地踏步。
截至2024年年末,浪莎股份期末总店面数为282家,较2022年年末减少了102家,降幅约为27%。
主业失守,浪莎试图“多面开花”,不但先后进军光伏产业、房地产和高档酒店业、还办过小额贷款,推出过定价5000元以上的调治内衣、通络理疗袜,并一度卷入传销风波。
曾经的民族品牌标杆,为何一步步走入了困局?这些年来,浪莎到底经历了什么?统统还要从头说起。
01
成功逆袭中国袜王,浪莎火遍大江南北


热播剧《鸡毛飞上天》里,主角“陈江河”承包了一个国营袜厂,并通过技术更新、设备改造,让一个濒临倒闭的袜厂起死回生。而这段剧情,正是取材于浪莎团体创始人翁荣金的真实故事。
出生于浙江义乌的翁荣金,因家庭贫困辍学后,开启了摆摊之路,先后倒卖过玩具、相册、袜子等商品。90年代初,不甘心只做小摊贩的翁荣金,说服别的两个兄弟,拿下了一个广东品牌袜子的总署理权。


翁荣金

几年生意下来,三兄弟发现当时国内在卖的西装、女装、衬衫、裤子等都有名牌,就袜子没有,国内袜业市场到处是低档货,高端市场又被境外产品占领,而袜子是一种易耗品,市场需求量很大,于是决定开一个袜厂。
1995年10月,三兄弟与港商合资创办了义乌浪莎针织有限公司,决定做自己的品牌。彼时,国内袜业多为杂牌军,并没有头部品牌,为了速抢占市场,翁荣金决定剑走偏锋,不计代价打响品牌。
翁荣金先是向国家商标局申请了“浪莎”商标,随后又请来名师为其设计商标LOGO。1996年,浪莎斥巨资在央视投放了国内第一支袜子广告,那一整年,张柏芝都身着浪莎丝袜时尚出境,“浪莎,不但是吸引”的广告词很快火遍大江南北,浪莎也在中国5000多家袜企中,得到唯一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唯一一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浪莎在俘获消费者心的同时,更打开了经销商的口碑。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争着抢着拿着一摞摞现金,排队上门去浪莎取货。
为了在风致上精益求精,翁荣金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花掉所有流动资金,从意大利引进1000多台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机器,又从全国各地聘请百余名设计、管理、营销方面的高级人才,组建袜业专卖网络体系。
要赌就赌大的,事实证明,浪莎押对了。当其他袜厂一台袜机每天只能生产几十双丝袜时,浪莎的意大利进口机器每台每天能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生产1200双丝袜。


得益于此,到90年代末,浪莎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32%,仅专卖店就达到了两千多家,在阛阓终端的销售点更是多达五万多个,奠定了国内袜业老大的地位。
然而,进入千禧年后,袜业市场格局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原质料的代价上涨,诸暨大唐袜业集群崛起,国外品牌到内地办厂,袜业产品陷入同质化竞争,代价战导致利润一低再低。
加上欧美国家对国内纺织品设立配额限制,属于低端纺织品的袜子首当其冲。义乌袜业整体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严峻的内外部形势,使得浪莎意识到,不能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手头有着充足资金的浪莎,打起了产业多元化的主意。
02
多元战略水花平平,内衣未成第二曲线


2001年底,浪莎开始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业布局,浪莎房地产有限公司、浪菲日化有限公司、浪莎纤维有限公司、浪莎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接连成立。
2004年,浪莎团体成立,翁氏兄弟对“主业相关多元化模式”的尝试正式落地,除了主业,浪莎团体在房地产、矿业、日化、电子元件等领域均有涉猎。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业务并没能激起太多的水花,唯有和袜子关联度较高的内衣,发展潜力充足,被寄予厚望。
从运营思绪上看,浪莎主抓内衣的确符合趋势。随着经济的增长,女性对自身身材的关注引发文胸等功能性产品的热销,年消费文胸能力在10亿套以上,前景光明。


况且,针织机器有通用性,一条16台机器的袜子生产线有10台左右都可以用于生产内衣,浪莎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进入内衣领域相对轻松,还可以通过袜子动员内衣的销售,使其成为继袜业之后的另一个支柱产业,方向上怎么看怎么正确。
为了做好内衣,2007年,浪莎不惜花费7000万,收购了四川一家股票简称为“ST长控”的上市公司控股权,经过一番运作之后,浪莎顺遂借壳上市,成为义乌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企业。也就是说,上市的浪莎股份,其实是浪莎团体主做内衣的公司,并不是浪莎袜业,足见浪莎对做内衣的重视程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不出意外就该出意外了,浪莎内衣并没有如预想中“三年内成为内衣行业老大”,反而拖垮了先发优势。
固然浪莎是袜业龙头,但要得到消费者的承认仍必要时间沉淀,文胸市场竞争激烈,品牌阶梯早已形成,浪莎内衣并没有形成自身特色,面料款式均采取跟进策略,定位不清晰,竞争力自然不强。
最紧张的是,浪莎为了降低固定资产投入,选择了“自主设计、生产外包”模式,即浪莎将所必要的产品委托给其他互助厂商,对方按照浪莎制定的生产标准、款式要求进行生产加工,浪莎对其生产过程进行跟踪、验收及销售,也就是常见的贴牌模式,而浪莎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品控风波与此模式脱不了关系。
浪莎引以为傲的营销策略,也在时代的变迁中落了伍。浪莎内衣的店铺统一接纳大红色的装修风格,产品老气横秋,与审美元素更强、产品选择面更广的都市丽人、爱慕、婷美等一众品牌相比,消费者心中的天平早已倾斜了过去。到最后,浪莎的内衣销售大头反而是短裤,文胸则少的可怜。


这种挫败深深体如今了业绩报表上。自2010年浪莎实现3.41亿元、同比57.09%的营收增长后,2011年至2013年,浪莎股份的营收增速便下降为20.25%、1.27%、5.51%。
2014年,浪莎营收下跌24.48%至3.307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下跌76.03%至195.9万元。到2015年,浪莎营收仅为2.05亿元,同比下滑37.94%,归属净利润同比暴跌1155.97%至亏损2068万元。


图/斑马消费

灾患丛生,代工模式危机的全面爆发,又加剧了浪莎的逆境。
03
代工模式问题频发,涉嫌传销麻烦不断


对于85%以上的产品均来自代工的浪莎来说,很难对代工厂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正因为天高皇帝远,代工厂很有可能为了控制成本或而偷工减料,导致浪莎的品控问题频发。2023年,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学生校服等67种消费风致量省级监督抽查情况的转达》,浪莎股份旗下全资子公司浪莎内衣生产的内衣被抽检出纤维含量(公定)不合格;同年,由浪莎内衣生产的“VIP-浪莎鸿运纯棉男士内裤4条装”产品被抽检出使用说明(标识)项目不合格。


2025年2月,浪莎股份控股股东浪莎团体生产的睡衣居家服,被抽检出纤维含量不合格;再到今年315晚会曝光的不合格灭菌一次性内裤,一次次消耗着浪莎的口碑。
更让浪莎恼火的是,有的经销商为了瓜分利润,直接绕过浪莎公司,铤而走险的与供应商互助私自销售搞钱。如果说这些产品是山寨,严格意义上也不是,只不过没走浪莎的帐,但对浪莎自身来说就亏大了,经销商私自卖掉的浪莎袜子,浪莎却一分钱都拿不到。
袜子和内衣双双遇阻,急于翻身的浪莎乱了阵脚。2016年6月16日,浪莎发布一则题为《“金浪莎”要做全国最大的“袜子微商”》文章,宣告要进入微商领域。
随后,浪莎美体、金浪莎、浪莎·迪士尼、浪沙国际等多个微商板块纷纷上线。微商业务进行两年多后,官方突然曝出大消息,浪莎涉嫌传销,导致浪莎公司和其负责人的金融机构账户被冻结。


浪莎发布公告回应舆论,表示那些都是关联方的业务,上市公司并未涉及。但这种说法明显站不住脚,接连受到打击的浪莎,终于决定回归主业。
为给自己造势,浪莎预备在营销上来波大的,却上演了一出“乌龙”。2023年1月3日,浪莎“官宣”郎朗、吉娜夫妻为其全球品牌代言人,然而,仅仅一天后,浪莎在1月4日晚间表示,取消和郎朗、吉娜夫妻的代言合同,被网友戏称为“一日游”。


事变还在反转,又过了一天后,浪莎在微博上先是向郎朗、吉娜夫妇致歉,然后话锋一转,表示双方仍会继续互助。这种博眼球式的“炒作方式”,不但没有让浪莎得到好感,反而陷入了是非旋涡。
从炙手可热的中国袜王,到如今不进则退的两难局面,浪莎不但在多元化转型上耗尽了元气,也拖累了赖以生存的袜业和内衣,和上市初期的雄心壮志相比,已然死气沉沉。
浪莎管理层的大变动,或是浪莎打破沉疴的机会,能否突破代工模式束缚、提升品牌溢价能力、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是浪莎扳回局面的关键。
但市场留给浪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十万个品牌故事《丝袜、内衣卖不动,曾经的中国袜王为何不火了?》
2.浩海投研《“祸”不单行,中国内衣第一股要失守?》
3.中国企业家杂志《卷入“灭菌”风波 浪莎“一地鸡毛”》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02A053Q1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