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马尼拉9月7日电(记者刘锴 闫洁) 1979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应邀到菲律宾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陈诉,这是我国初次将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公开报道。
如今,来自菲律宾的香蕉、菠萝、牛油果、新鲜椰子……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满意了中国民众味蕾的需求。
中菲两国农业合作正展现蓬勃生气。菲律宾人也没有忘记当初那位,给他们带来杂交水稻, 帮助他们增产增收的中国老人——袁隆平。
2003年4月,袁隆平在菲律宾内湖省考察交换杂交水稻莳植情况(翻拍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刘锴摄
菲前总统阿罗约近日在参加中菲农业合作论坛时发表视频讲话,感谢袁隆平对菲律宾减贫事业作出的贡献。
她说:“菲律宾稻农们要感谢袁隆平教会他们莳植杂交水稻,帮助他们极大地增产增收。”
上世纪90年代,菲律宾盼望引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便派出技术团队参与攻关,共同培育出顺应当地热带情况的杂交水稻品种。袁隆一生前先后30多次到访菲律宾,在稻田里向当地农夫分享莳植杂交水稻的经验。
如今,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莳植面积已凌驾100万公顷,每公顷最高产量达到1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的3倍。在菲律宾的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都可以买到杂交水稻产出的大米。
阿罗约说:“对我们菲律宾人来说,我们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由此见证的菲中两国关系的促进,大部分要归功于袁隆平教授的远见卓识和结实不拔的精神。”
依据官方数据,从菲律宾进口的香蕉已占中国一半市场份额,菲律宾菠萝对华出口稳定增长,菲律宾还是第一个对华出口鳄梨的亚洲国家……
如今,中国已是菲律宾农产品第三大出口目标地,双方正在研究推动更多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对菲农业投资也在一连增长,谋划项目包括水稻莳植、饲料生产、农机贸易、海水养殖等。
从一粒稻米、到多彩水果、再到生猛海鲜,中菲农业合作不仅带来互惠互利的实际收益,还让两国民众大饱口福。(剪辑:王玉珏;编辑:谢彬彬、王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