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68|回复: 20

关中各地的小众面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2 13:20:5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中人对面的热衷,是刻在骨血里的依恋。关中人爱吃面,也会做面。他们乐意在做面食方面下功夫,因此制作了丰富多样的面食,同时也创造了关中独特的面食文化。

关中的面食有上百种的做法,我们常见的有油泼面、臊子面、旗花面、扯面、干拌面、炒面、西红柿鸡蛋面、面皮、米皮等等。这些面临关中人来说耳熟能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关中各地,也有一些仅盛行于当地的小众面食,也是一种独特的美味。

提起关中西府,我们自然就想到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说道西府醋粉,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西府醋粉有着很深的文配景,可以上溯到商周期间。当时候,酿醋的工艺已经深入民间,醋粉作为酿醋工艺的副产品就应运而生了。
西府醋粉
关中西府一带,民间多有自己酿醋的习俗。春天向阳的山坡上长着一种荆棘,这是做醋曲的必要质料,把用水烫过的荆棘,和大麦、小麦、豌豆、高粱等五谷的糟粕搅拌在一起,就成了醋曲,然后把醋曲用石碾压碎放进缸里,就可以开始酿醋。
西府醋香
醋酿好后,把醋糟进行过滤,剩下有淀粉的部分,再掺入麦面,搅拌成很稀的面糊,将面糊舀入一个平底盘,或者关中地域蒸凉皮用的锣,放入蒸锅中,漂在水面上,盖上锅盖,约莫3分钟关火,但不要取出,让余热继承加热一分钟后取出放凉,将其揭下来即可。
西府酿醋
放凉后,用刀切成条状,拌入酿造的醋,盐,蒜水,红油辣椒,就成了一道具有西府特色的美食。其口感微酸、劲道、香馥浓厚,吃了胃口大开,回味无穷。由于质料难得,在西府之外的其他地域很难见到。
西府醋粉
盛行于凤翔的削筋面,也是地方特色十足。削筋面具有筋而不硬、油而不腻、辣香爽口的特点。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爱女弄玉,居住于凤楼,擅长吹笛。而英俊小伙萧史,居住于西岳,则擅长吹箫,后二人结为夫妻。

萧史在秦都雍城(今凤翔区)吹箫时,弄玉为之舞。衣巾随箫声而动,甚为壮观。公主化舞技于饮食之中,做出筋道、滑爽、香辣之面食献于穆公。公尝之大喜,赐名“萧巾面”。
凤翔削筋面
后该技艺传于民间,称为“削筋面”。因更贴近此面食特点,遂传播开来,迄今已两千余年。本日的西府人仍好吃此食。
削筋面在和面的时候要把面揉硬,然后将醒好的面团擀成一筷棱厚的面片,再用刀切成长约10厘米,宽、厚约3毫米的条,背面的工序就同一样平常的手工面了。水滚开时下面,煮熟后,捞进碗里根根不相黏,晶莹剔透如玉石一样平常。
凤翔削筋面
 削筋面也如臊子面一样要加入肉臊子和素臊子,肉臊子即肉丁,用比较特殊的炒制方法做出的;素臊子的传统配菜是土豆、豆腐、胡萝卜。加入这两样后,再放入凤翔有名的“凝香醋”和油泼辣子,一碗正宗的凤翔削筋就做成了,味道香醇,吃在嘴里香辣爽口。

在耀州传播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在耀州窝窝面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美食,说是面,也是菜。
耀州窝窝面
窝窝面问世纯属偶然。清代道光年间,耀县城内恒盛饭馆大师傅田丰科是位烹调高手。一日店内客少无事,他突发奇想:用鸡蛋和好面,擀切成小方丁,然后用筷头顶住面丁从拳心穿过,面丁便呈窝窝头状,再配上蘑菇、肉丝、木耳等佐料,烩煮成面。拿出让食客品尝,各人一致赞不绝口,这便是原始的“窝窝面”。
耀州窝窝面
后因年代长远,几近失传。20年龄80年代城内五一食堂厨师宋伍存仔细琢磨。重新将此道名菜推出,备受欢迎。
窝窝面的制作也不复杂。用鸡蛋和面(比例为1个鸡蛋1两面),面和好后,以案上擀平(约2至3分厚),切成筷子粗细的条,再切成方丁。将切好的面丁在干面粉中拌匀,用筷子的圆头将面丁一个个都戳成圆窝形。
耀州窝窝面
汤锅放在旺火上,加清水烧开,将窝窝面下锅煮熟,捞出置汤盘中,将肉末在油锅中煽炒后,放入汤盆中,加入鸡汤和葱、姜末、盐、调料适量,然后加入窝窝面,上笼蒸透取出。
蘑菇3钱(每碗量)单锅加入水1市斤,另锅蒸约30分钟,捞出,凉水洗净,切成片,旺火加热,放入主、辅料,加入蘑菇汤或鸡汤,盛入碗,再撒上核桃仁、蛋饼丝、蒜苗或葱丝,最后滴香油即成。
耀州窝窝面
如今窝窝面也渐渐走出耀州,在三原、泾阳、咸阳、长武、彬县、富平、兴平,乃至西安均有售卖。有的做汤菜卖的,也有当主食用的。
但是目前窝窝面还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阶段,还难以与遍地开花的西岐小吃同日而语。
关中驴蹄子面
在关中还有一种小众的面食就是驴蹄子面。据说劈头于50年代困难时期,农人忙于农活,无暇做饭,于是用玉米面和硬,不擀薄直接用刀切成面片下锅。既省时,吃了也顶饥。后来这一食品便传播下来,如今生活水品提高了,则换成了白面制作,面更筋道,配上精心调制的臊子,味道更是引得人口水直流。
驴蹄子面
蓝田的神仙粉,不是我们寻常所吃的那种用玉米面或米做成的粉皮类食品,而是一种形状和口感雷同凉粉,质料却与粮食无关的山野小吃。
蓝田神仙粉
每到春夏时节,蓝田人总要到秦岭山中,采摘一种特有的植物“神仙草”,用来制作神仙粉。“神仙草”并不是草,而是一种生长在大山背阴处的乔木树叶,椭圆对生。有点像榆叶,当地人叫糜子梢。
糜子梢
树叶采回后,先晾干,再倒进盆中洗净,然后烧一锅开水,水沸腾后放入树叶,稍凉后用手反复揉搓,成褐色泥糊糊,最后放冷凝固成胶冻状,这便是神仙粉。
制作神仙粉
神仙粉吃法很简单,刀切成小块,用柿子醋、蒜泥、油泼辣子等调拌,味道酸辣,口感清爽。尤其在炎炎夏日,一碗神仙粉入口,清凉直沁肺腑,那真是神仙般的享受。
神仙粉
关于神仙粉的来源有四种说法:
一是宋时,遇旱荒,“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为接济灾民而显灵传下此仙方,告诉百姓深山中此树的叶子可以做成饭吃,百姓才渡过饥荒,没有饿死;后为怀念此恩,称此食品为“神仙粉”。
二是传说民间遇饥荒,一老太太在一姑娘门前饿倒,屋内的姑娘将自己仅有的粮食做成饼,喂给自己家门口的老太太;食毕,老太太自称是山中的仙人,遂传知山后有一种树可以帮她们全村渡过饥荒,就是“神仙粉”。
三是传有汉高祖刘邦曾选此为军粮,攻取了咸阳。
四是民间百姓偶然间发现的,因此食品非粮食、非水果、非蔬菜,遂叫“神仙粉”。
蓝田神仙粉
周至、户县一带群众中传播着“秦镇的皮子、摆汤面,辣子疙瘩就大蒜”的说法。辣子疙瘩在户县一带特殊盛行,户县人招待亲朋都以辣子疙瘩为上品,并对疙瘩里的辣油肉汤则很有讲求,一看辣油厚不厚,二看客人嘴唇红不红。若油厚、嘴唇红,说明主家待客厚道;否则就是待客浮滑,要讨闲话的。外地人来户县,也以品尝辣子疙瘩为快事。
户县辣子疙瘩
制法:把韭菜、小白菜择洗干净,剁碎,加入五香粉、虾米丁、精盐,搅拌成馅。把馅放在三角形面皮上,将面皮的一角回折在面皮的三分之二处,然后将另两个角都向里回折,压牢,即成疙瘩。
户县辣子疙瘩
  锅内放入肉汤,用旺火烧开,下入疙瘩。汤开后,放入精盐、油泼辣子和肉臊子,煮两分钟后,放上香菇丁、蒜苗丝即成。
户县辣子疙瘩
三原疙瘩面,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店员,绰号“帽盖李”者创制。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
三原疙瘩面
食用的方法也很讲求。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喝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
三原疙瘩面
礼泉县特有的一种面食是烙面。说起关中面食,每人都会历数一大串。而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品尝;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却闻所未闻,茫然不晓。
礼泉烙面
然而此面在礼泉县却是大红大紫,无人不知,无人不吃,亦无人不爱吃,风头之盛乃至影响到了相邻的乾县和永寿县。
礼泉烙面
烙面由于存在的区域较小,面食里面只能算作小品种,然而其汗青悠久,据考此面劈头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长处,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炊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 “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

 礼泉烙面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吃一碗礼泉烙面,回味无穷。
礼泉烙面
踅面是合阳独有的地方风味面食。在合阳当地传播的这句“没吃踅面没看线(戏),没有到过合阳县”,就更加说明确踅面在合阳人生活中的重要。
合阳踅面
  相传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汗青,汉朝初年,魏王豹反汉,韩信奉命发兵平叛,准备在洽川的夏阳渡军。如果埋锅造饭,敌军就会从烟火的大小多少判断兵力的强弱,是兵家大忌。为解决士兵吃饭标题,韩信让以当地盛产的荞麦为质料,烙成大饼,发给士兵,吃时用开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踅面制作过程
“踅”即“折足”,是个会心字,在关中方言中是“转来转去”的意思。因为踅面从和面、摊饼到下面、捞面乃至放调料的每一个程序,都有“踅”的动作在里边,因而得名。
合阳踅面
合阳踅面是用七成荞麦面与三成小麦面混合制作的一种面食。食用虽然方便, 制作过程却比较复杂,要求也比较严格。须选上等荞麦与上等小麦,磨成上等面粉。
合阳踅面
和面叫做盘面,要用扁担或木棒搅和,小伙子干这活也会出汗。将面盘硬后加水,逐步搅成稀糊状。备两个平底鏊锅,其形状中心略高而四周迟钝变 低。将面糊倒入鏊锅,迅速用刮板由中心向四周摊刮,再由外沿向中心摊刮,使其成为约莫一个铜元厚的圆饼。见圆饼将干时尽快移至另一个鏊锅烤烙,要烙熟,却不要焦黄。这必要有相当的履历,可以或许掌握好火候。
踅面制作
面饼的直径在一尺八 到二尺一之间。烙好后先要一张张垒好,叫做“合”,目的是避免水分消耗,保持柔软状态。然后再一张张摊开,在木椽上晾凉。
踅面切丝
然后折三折,切成不足一 厘米宽的面条,整洁地放在一种特制木箱里,盖上干湿布,准备食用。这样的踅面,冬天可生存十天半月,夏天可生存两三天。这和礼泉的烙面有点雷同,但确又不同。
合阳踅面
制作好的踅面好比方便面。吃时在开水锅浸泡两分钟,捞出,放进碗里,加少许粉鱼,调盐、醋、葱花、花椒面,再淋上辣椒油及熟猪油即成。粉鱼讲求用绿豆粉制作,这是最好的。用小麦面、玉米面也行。但通常多用红薯面制作粉鱼。
合阳踅面
合阳县的路井扯面,不是那种只扯一根头的牛头扯面,也不是那种用擀杖把面饼压成炉齿状,拉长后再分开的扯面,而是一扯数条、一锅下几斤的扯面,一次可盛十多碗。
路井扯面
路井扯面和面与众不同,即用即和,不需在盆里回性。关键是按季节不同掌握好水温,把水面一气揉成团,然后用擀杖推成一公分左右薄厚的面集,再以擀杖为界尺,用刀把面集划成两公分宽窄的面条。两手一次可抓七八根,全身用力,反复回扯至薄厚匀称适中,下入滚水锅中。
路井扯面
讲求火旺汤宽,随煮随湔,煮出的面条筋而不粘,滑溜可口。装碗后除调上盐醋外,还要加上物制的豆腐葱花臊子,再加油泼辣子,香气扑鼻,令人垂涎。

澄城有一种面食叫旋面。旋面以大量水和面成浆,淋于热锅上做半熟,然后晾晒,稍干即切,于热汤中煮熟,再拌多种佐料食用,以辣香为主,很是可口。旋面是大多在外澄城人魂牵梦绕的美食。
澄城旋面
 华阴大刀面是西岳的特色面食,名字和西岳一样有气势。顾名思义,大刀切的面叫大刀面。浇上事先调好油炸面酱、豆腐、粉条臊子,调入醋、盐、辣子油,即可食用。特点:面条泛黄,汤红里透黑,酸辣可口,恒久食用,可治胃寒。
华阴大刀面
传播于关中各地的小众美食还有许多,凤翔的豆花泡馍、乾县的酸汤挂面、耀州的咸汤面、周至的翠峰饦托、户县摆汤面、合阳的羊肉餬饽、杨凌的蘸水片片、大荔的羌白浆水面、淳化的荞面饸饹、彬县御面、兴平的秦刀剁面、潼关烩饼等等。

关中人爱吃面,爱吃好面,正因为会吃爱吃,对面食的挑剔和执着,才衍生了品类繁多的面食。一碗面,承载着一个地方的精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4 07:52:4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秦岭山区都树叶过滤做的凉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31 15:34:4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功的旗花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2 11:26:3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泾阳的烩卜刀、炒卜刀,干拦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3 11:32:3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变化的花样越多,说明穷,蔬菜种植不发达副食太少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5 11:23:2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没有韩城的小馄饨和羊肉活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 16:11:0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线油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5 17:48:2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宝鸡的时候吃了一次削筋面,不知道是不是正宗的,反正就是很好吃[大笑][大笑][大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18 11:23:4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啥面我都喜欢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11 22:30:1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吃过年走亲戚时的清汤面,那一口酸汤,胃口就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