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013|回复: 0

毁掉孩子的不是母爱,而是这3种病态母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9 14:58:0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多少妈妈,不会“爱”孩子?
——萨姐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很扎心:


我恨我的母亲,可她很爱我,却又总在伤害我,我该怎么办?


网友说他现在高三,却感觉自己有点精神分裂了。


导致他这样的“罪魁祸首”就是妈妈。


妈妈的性情非常暴躁,平时一点小事都会大发性情,很多时间他都会被莫名其妙地骂一顿。


一次,他晚上11点钟才洗澡,妈妈就把他堵在洗手间里骂了一个小时,骂他不争气,还不停讽刺他“你再这样下去二本都考不上”。


每次被她这样骂,网友心里都很难熬。


以是即使生活上被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但是他总是对妈妈感到恐惧。


想依靠又不敢依靠,因此越来越压抑。


其实这位妈妈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会”爱孩子。


唐纳德·温科特和约翰·鲍尔比等生理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与母亲有着精密的接洽,母亲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影响人。


母爱能成绩孩子,也会摧毁孩子。


特别是当母爱过度,而陷入“病态化”时,最容易把畸形的爱传递给孩子。


尤其是这三种病态母爱,会误导孩子一生。


01

强势控制,总想让孩子听她的



在《敞开心扉的少年》中,12岁男孩魏国家不停都活在妈妈的控制中。


妈妈不停立志于将他培养成一名游泳运动员,给他制定了规划,拿到游泳冠军。


从6岁开始,魏国家每天的游泳练习时间是3-5小时。


他不停很抗拒妈妈的这种安排。


但是妈妈从不体贴他,严厉的时间直接让他穿着短裤在烈日下站两个小时,禁绝休息。


节目中有这样一幕:


妈妈给魏国家安排额外的任务,他反抗“我已经很累了,不想练习”。


妈妈就品评他:“不练习怎么到场比赛?”


说完后妈妈拉着他到厨房,要求他把游泳衣烧掉,他不愿,妈妈就拿着剪刀将游泳裤剪掉,还要将他赶出去,并说:这个家就是给游泳冠军住的。





因此,魏国家脑海里有一种声音是“我要听妈妈的”。


这个母亲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凡事都想要求孩子“你必须听我的”。


教诲的对立面是控制。


很多妈妈之以是强势,是因为在她们的观念中,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现实上,这只是利用孩子的本事,它只会误导孩子两种结果:



  • 丧失办理标题的能力:
曾经有一个30岁的夫君开车撞伤了人,他的第一反应是躲在妈妈怀里大哭,不停说:“我到底该怎么办,别人警员来抓我。”


当妈妈“蛮横”地替孩子制定人生时,不仅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权利,潜意识里还传递给孩子一种“你的事必须由我做主”。


这样孩子长大后依靠感太重,一遇事就会丧失独立办理标题的能力。



  • 强势的妈妈造就“霸道”的孩子:


强势的妈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最容易被孩子模仿。


电视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中妈妈想把女儿培养成和她一样的人。


她不让女儿交朋侪、不让她出去玩,一切意愿必须按照她的来。





女儿长大后,也变成了她那样的人。


和朋侪在一起,她不喜欢的事就不允许朋侪做;


为了帮助喜欢的人讨回公道,当众辱骂他人;


被喜欢的人当众拒绝,她却固执地认为别人一定要喜欢她才行。


妈妈总是一意孤行的两种结果:


会培养出潜意识里“我要听他的”的孩子,毫无主见;


也可能因为妈妈的霸道,而对别人是“你必须按照我的来”的强势孩子。


这样的孩子很难掌控自己的人生。


02

关系错位,把孩子当“精神寄托”



董洁曾经晒出与儿子的婚纱照令人唏嘘。


照片中,儿子一身正装与穿婚纱的董洁亲吻,看上去亲密无间。


在采访中董洁说:婚纱照的意义在于,等儿子完婚以后,可以把照片拿给他的新娘看,比比谁更漂亮。





言语中满满的幸福感,却显得毫无分寸。


董洁不停都有一个公主梦,因为婚姻的不顺,而将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


她可以自然地称谓儿子为“顶顶爸爸”,而儿子称谓她为“小宝贝”。


这样的亲子关系显然已经超越了亲子之间该有的距离。


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没有界限的亲密,会破坏孩子身段的界限。


孩子从2-3岁开始,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羞辱心也逐渐形成。


父母与孩子身段界限,是帮孩子创建性别意识的关键。


而很多妈妈,总是与孩子保持毫无界限的亲密,这种错位的亲子关系,最容易误导孩子的认知。


尤其是男孩与女孩生理结构的差别,被影响的程度也大不相同。



  • 假如妈妈总与男孩太过亲密,他便没有恭敬感和责任感:


霍尊从小和妈妈太过亲密,让他形成了恋母情结,也畸形了他的三观,他说:


不玩女人怎么搞音乐,以我本日的社会地位还和他在一起,就是她的一种恩赐。


没有界限感的妈妈,最容易误导男孩弱化自身的责任,不懂得恭敬他人,很容易误导他“我对别人做什么都可以”。



  • 妈妈不教会女孩身段的界限,容易弱化孩子的自我掩护能力:


身段越亲密,越容易误导女孩的头脑,她会以为“别人对我做什么都可以”。


一旦孩子形成这样的认知,就会对他的生理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孩子就会放弃对自我的掩护。


曾经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因为父母对她从来没有保持界限感。


以至于她上厕所门都不会关,将隐私袒露在别人眼前也以为无伤大雅。


妈妈与孩子越亲密,越向孩子传递“亲密互动才是爱”,把亲密的身段打仗当做天经地义,会以为“别人做的事,都是因为喜欢我”。


亲子之间的距离是心要亲密,身段要分离。


03

总抱怨自己的“不容易”,

让孩子感到愧疚



一位网友说,高中时只要一考不好,妈妈就哭得稀里哗啦的,说自己“很不容易”。


爸爸平时特别忙,家里几乎都是妈妈一个人操持,她经常说“你要争气”。


每次没考好,她就会抽自己的耳光说“都是因为我没教好你”,说话时还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后来测验没考好时,她都不敢告诉妈妈。


其实,妈妈的这种活动在生理学上被称为“内疚诱导”——


指的是通过让对方感到内疚,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


很多妈妈都擅长对孩子打感情牌: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爸仳离了。


我付出一切都是为了你,我容易吗,为什么你就是不听话?


有没有发现,妈妈这样说时,除了让孩子感到愧疚,无任何教诲意义,很难实现孩子的自我发展。


一位育儿专家曾经说过:


内疚式教诲让孩子不敢拥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只能在讨好与顺从别人中获得自己存在的空间、价值和意义。


当妈妈频仍地向孩子歌颂“我不容易”时,就是在强调自己的付出,是在向孩子索要回报。


孩子会被迫成为一个“亏欠者”,他以为“我没做好,我就是对不起妈妈”,因此而心田压抑。


有研究显示:过度内疚会导致猛烈的自我攻击,让人陷入抑郁或应激障碍。


身边有一位朋侪,从前经常听妈妈在耳边抱怨“为了你,我连工作都放弃了”……


起初,他听了后也很内疚,可是后来听得多了以后,他开始变得麻木无力。


工作以后,只要别人稍微品评他一下,他就会以为“我什么也做不好,对不起所有人”,以至于做了很多工作都没有乐成。


越愧疚的孩子,越压抑,最后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会有一种“我不配”的概念植入心里。


教诲孩子,要以“爱”为第一位,给孩子充实的安全感,而不是负罪感。


04



生理学家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说:


我认为有必要向妈妈们说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发展和发展并不取决于你,也并不完全依靠着你。


我们给孩子的教诲并不是“为他”发展,而是推动他前进,因此教诲的出发点要放在爱孩子。


妈妈要在孩子的发展赋予他这样的品格:


学会适时分离母爱,给予他独立和自由的翅膀;


保持心的亲密,身段的距离,让孩子保持恭敬与分寸;


给孩子安全感,摒弃负罪感,学会让孩子自己掌控人生。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