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42|回复: 0

给孩子创建安全感不能光靠爱,另有2个维度,很重要却总被忽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9 22:50:2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住在我家楼上的萌萌妈妈最近很焦虑,因为她发现3岁的女儿萌萌最近一两周感情很低沉,缄默沉静寡言,面对大人的提问总是唯唯诺诺的,不像从前那样阳光活泼了,萌萌妈妈打电话问我孩子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在幼儿园被欺负了,感觉一点自大也没有。
颠末一番详细的沟通后,我了解到萌萌妈妈最近因为工作忙碌,十几天没有回过家了,寻常都是爷爷奶奶负责接送孩子,当她休假回到家以后,发现孩子有了以上那些明显的变化。
我告诉她,大概是这段时间孩子还处在入园焦虑中,再加上第一次遇到妈妈长时间上班没回家,爷爷奶奶总是敦促质疑她,孩子的安全感会有一些缺失。
萌萌妈妈吃惊地说道:啊?安全感缺失?不大概啊,我很爱她的,爷爷奶奶都很爱她,她怎么大概没有安全感呢?
其实萌萌妈妈有这个疑惑是很正常的,因为大多数人对孩子的安全感的理解都是只要爱孩子、伴随孩子、安全感应该就是充足的。
但现实上,这些步伐只抓住了安全感的一个维度而已,是不敷全面的。

安全感的三个维度
我们总在说安全感,那安全感到底是是什么呢?
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涵精力需求。安全感是对大概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伤害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闻名教育专家,超等育儿师兰海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分别出了三个维度:
1、我能生存下去吗
婴儿从落地那一刻开始,最先要面临的挑战是生存危机,这是关于安全感的第一个课题。
我能吃饱吗?我所处的环境有没有伤害?我的生命是否能得到保障?我能康健平安地活下去么?
此时妈妈能够在宝宝饥饿的时候立刻给他喂奶,把宝宝温柔地抱在怀里,宝宝哭了能够立即回应他,轻柔地抚摸,温暖的小床,还有宝宝认识的气味和声音,这一切都让突然来到陌生天下的小婴儿放松下来,充满了安全感。
宝宝知道,自己会得到精心的照顾,那就安心地吃了睡,睡了吃吧。

2、我能做我自己吗
当孩子1岁开始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会特别执着于探索自己的权利,我自己来,我要做,我不,这些令大人头疼的举动,看似叛逆,却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途径。
只有在一个放松、自由、包涵的环境里,我们才能做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怕被别人压制,也不怕因为做自己而惹来非难和责骂。
倘若孩子总是被打压,难以发挥自我意识,那么他的内心就是焦虑不安的,这种不确定自己该不该做,不信赖自己可以做到,猜疑自己做得对不对的状态,就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现。
3、我自己充足好吗
在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主要依赖于外部,比如老师、同砚、父母,甚至是突然跑过来评价孩子的陌生人。
倘若外部对孩子的评价是积极正面的,孩子就会开心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很棒的人,倘若外部对孩子的评价是消极负面的,孩子就会失落地认为自己欠好。
在自尊、自大建立的过程中,假如外部评价总是批评、攻击孩子,将笨、讨厌、烦人等负面标签贴在孩子身上,那么孩子内心就会认定自己是又笨又讨厌,不招人喜欢。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孩子会因为这些心理标签变得畏手畏脚,畏惧自己被人嫌弃,这种无力感和不可控的感觉,也是安全感缺乏的表现。

三个维度的安全感都很强盛的孩子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假如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充足的、持续的、稳定的、前后同等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延伸出对他人和天下的信任,而且感觉到自尊、自大以及对现实和将来的确定感和可控感,反之,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隐藏着猛烈的自卑和敌对感情-----《透视幼儿心理天下》
当孩子离开主要带养人的时候,不焦虑不哭不闹,不依赖别人,能够融入新环境,和新的伙伴打交道,在别人否定自己的时候,能够信赖地自己判定,有独立思索的意识和能力,在团队中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妥协,遇到失败的时候也会把缘故原由归结于事变,而不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拥有一个自尊、自大、自爱的孩子,是每个家长的期盼。
看到这,大概您会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安全感还有更高层次的维度,而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需求、情绪需求的满足。

如何多维度精确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1、发展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作为安全感扎根的沃土
根据精力分析和习性学理论,内心的爱和安全感源自康健的依恋关系,它有助于心理各个方面的康健发展------《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是孩子安全感萌发的沃土,这就要求我们在孩子最初的一两年内,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只管不要缺失对孩子的从前伴随
这也是很多父母正在努力做到的,假如孩子一生下来就全权托付给祖辈带养,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将会很难建立起立,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来说,这不是一个抱负的选择,当然很多家庭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让祖辈带养,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去补充,抽出时间来伴随孩子。
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孩子
我想每个父母都是关注自己孩子的,也能够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但是否是有效地关注和回应呢?比如,我们为了让孩子听话、形成良好的举动习惯,如许说“你要是。。。。我就买给你。。。”、“你再不。。。我就不喜欢你了。。。。”、“你要能做到。。。妈妈就爱你”。
这种威胁、条件置换式的回应和关注,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得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假如做不到那些要求,是会被父母讨厌和嫌弃的。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孩子≠宠爱孩子,我们需要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用暖和的语气共情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仅仅是差别意我的要求而已,并不是不爱我。

给孩子高质量的伴随
产假是有限的,所以时时刻刻伴随孩子是不大概的,除非妈妈选择全职,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伴随孩子的数量确实紧张,但是质量更紧张。
玩动手机心不在焉地陪孩子一下午,不如放动手机经心全意地伴随孩子一个小时。
因此,职场妈妈也好、周末才有空陪娃的爸爸也好、全职妈妈也好,岂论是哪种形态的父母,在陪孩子的时候,请放动手机,将自己化身为孩子的小伙伴,热情地和孩子玩玩游戏,读读书,踢踢球。
让孩子知道,我的父母确实很忙,并不是扬弃了我。
2、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意识,作为安全感提升的门路
婴儿期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儿童,在幼儿期通常被教师评定为具有更高的自尊,社会交往能力和共情能力更强-------《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迎接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抓住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需求,让孩子的安全感跨上更高的门路。
1、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我们大概经常会去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说热,要脱衣服,我们说热什么热,不能脱;孩子说我吃饱了,我们说才吃这么点肯定没有吃饱,再吃点;孩子说我累了走不动,我们说累什么,你就是懒得走想让我抱。
如许的否定会让孩子猜疑自己,岂非我自己的感受是不对的么?我的感受既不真实也不紧张么?
所以,即便孩子偶然候真的是懒得走路,我们也应该第一时间肯定他的感受,说你觉得累了啊,那我们想想该怎么缓解劳累。

2、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孩子能够自由选择的条件是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刚好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这个选择又不冒犯原则问题,该怎么办呢?
比如,3岁多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审美,要自己搭配衣服,这对于一个喜欢打扮孩子的家长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自己搭出来的颜色偶然候真是“辣眼睛”,但是假如我们知道这些选择是关乎孩子独立思索、体验可控感的必要本事,那就放手让他们搭去吧。
诸如此类的还有买玩具、点菜、去哪玩等各种事变,只要不违反安全原则,我们大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决定吧。
3、客观评价孩子的错误举动
大多数家长都擅长表扬,不擅长批评,因为批评的时候一定是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生气、愤怒的感情会让我们说出对人不对事的话来。
我们需要学会调解感情,客观地评价孩子的错误举动,我们可以如许说:我知道你很生气所以才会摔东西,但摔东西是错误的举动,我看到你如许的举动很生气。
将错误的举动和孩子自己分离开,我们说出来的话就会有所差别,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总是归因于自己,认为是自己不敷好才会犯错误。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不仅要面对分离焦虑,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的社交问题,这些对孩子的安全感都是很大的挑战,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洞察到孩子的感情变化,不光是关注吃饱穿暖这些基础问题,还要从“我能做什么”和“我自己充足好吗”这两个维度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