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家长们越来越重视让孩子吃得好、吃得健康,部分家长热衷为孩子购买“宝宝专用”食品。不过,据报道,部分食品厂家却以“宝宝专用”名义,用平凡食品冒充,来获取暴利。比如一款200毫升的“宝宝专用”酱油售价为58元,平均价格比平凡款贵几倍,但酱油成分与平凡款没有多大区别。还有一些儿童食品为了增长孩子的食用爱好,添加甜味剂、色素等,反而给孩子身体带来负担。
也就是说,某些“宝宝专用”食品的营养成分与安全标准,与平凡版没有区别,就是一种“概念宰客”,不仅在宣传上误导了消费者,而且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个别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宝宝专用”食品的不了解举行高价贩卖,涉嫌违规,应加强羁系。
权威标准简直立迫在眉睫。许多商家利用“宝宝专用”概念牟取暴利的一个重要缘故原由,是我国在一些领域还缺乏儿童国家标准。此前,中国副食流畅协会发布了团体标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但是这种标准缺乏强制力,家长知晓率不高。有关部门应把儿童消费市场列为重点羁系对象,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用相关标准管理约束商家,让浑水摸鱼的商家没有时机摸到“鱼”。
除了有关方面需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家长普及相关常识,家长们也需要擦亮眼睛。包罗了解孩子成长阶段所需要的营养常识、“宝宝专用”食品与平凡款食品的成分对比等,提升育儿常识,理智对待相关产品。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冯海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