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妈真的太难了!想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却又担心他以后没什么结果;想狠狠心鸡娃,又怕孩子不快乐乃至心怀怨恨。以是多少妈妈成天在鸡娃和躺平之间来回纠结,就一个字——愁!这周末我看了记录片《了不得的妈妈》,里面记录了各种妈妈的教育日常,其中有两位尤为典型,一个拼命鸡娃,一个用力躺平,完全是站在两个极端。她们的故事,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点启发。
1鸡娃妈妈静涵的故事
静涵是一位典型的鸡娃妈妈,孩子还没生出来就决定让她走体育门路,两年前开始带孩子学格式滑冰,走的完全是培养奥运选手的路子。她本身是牛津的教育硕士,闻名私立中学的全职中文老师,孩子学花滑后她发现完全无法兼顾工作,以是辞职做了全职妈妈。每周上冰六天,从家到冰场每天往返200公里,都是她接送,毫无怨言。她还要和教练沟通教学计划,督促指导孩子训练。
这些不仅考验她的精力,也考验金钱。请金牌教练,一分钟2美金,一天120分钟,一周六天。出去参加角逐,教练吃住行和指导的费用都要家长负担。如许的开销绝非一般家庭可以负担得起的。除此之外,她还带孩子学了体操,给她报了国内的在线编程课,注册了好莱坞童星经纪公司,经常出演广告和电视剧,6岁的她大概比成年人还要忙。让人羡慕的是,固然训练和各项活动占据了大量时间,但孩子在校结果还是遥遥领先。
但她还会时常陷入纠结,花滑这条路是她选的,不是孩子选的,她得为结果负责,可这条路到底值不值得走下去?有时她乃至会觉得,这不是在熬孩子,而是熬家长。“孩子的时间本钱最高,因为她有太多的可能性了,本来可以去试别的,但你把时间花到这了就没有时间干别的了。我每天都把她推到极限,但我觉得不应该因为我的决策失误,让一个很努力的小孩,接受失败的结果。”
但幸亏,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虎妈。有时候教练过于严苛,她还会和教练博弈,孩子会看到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是站在自己这边的,惆怅了不高兴了妈妈都乐意为自己去斗争。她也很会利用的时间,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她立即回去做兼职老师,“每天24小时陪着她我也会疯的”。固然付出很多,但她不觉得自己是在断送,她觉得和孩子的关系是相互成就,或许这也是她鸡娃之路得以维继的缘故原由。
2躺平妈妈乐乐的故事
与静涵截然相反,乐乐是一位典型的佛系妈妈。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单亲妈妈。儿子二年级的时候她就仳离了,女儿是跟后一任男友生的,发现有身前两人就分手了。她的教育方式完全是躺平。几乎从没有过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从没参与过教育内卷,也从没给孩子报过补习班。
你以为如许放养的结果是孩子会完全放飞了,但恰好相反,两个孩子学习的自主性都很高。儿子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霸那种范例。女儿会盼望妈妈给自己报个课外班,因为同学至少都会有一个补习班。
没有过多约束,孩子的想法她也会大力支持,不多干涉。女儿空想当厨师,她就支持孩子锻炼着做饭学厨艺。儿子的履历更夸张一点,用他的话讲,“我们家缺少冲突到了一种可笑的程度。只要你不杀人放火就行,妈妈要管的地方,全在国家法律里面。”他要从重点高中退学,改上国际学校,妈妈说,好;他要从国际学校退学,申请国外的大学,妈妈说,好;他申请大学出过题目,说要不不上了在家待着吧,妈妈还说,好。这次唯独多了句嘱咐:“那你要小心一点哦,假如以后要靠自己的话,要想清楚。”——这就他影象当中妈妈给过的最严肃的沟通了。
她不花时间鸡娃,相反地,她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早已结业多年,但她一直在学习。她原来做新媒体工作,后来自学成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课程导师。或许也正是这种身体力行,这种榜样的力量,影响了孩子的自主性。别人问她带孩子有什么心得,她说我永远把自己放在优先顺序的第一位,只有我舒服了,我对他们的好就非常天然,当你自己别扭的时候,你没有办法让别人舒服。在她的观念里,一个妈妈不照顾好自己,就没法照顾好孩子,因为断送里面没有爱的,孩子其实是需要你舒服。
片中有一幕,她和儿子女儿各自骑一辆自行车,徜徉在洱海边,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是可以隔着屏幕感染到观众的。大人是自在的,孩子才能是自在的,从她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家庭氛围的力量。
3
两个妈妈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但从目前孩子的状态来看,他们很良好,而且都常常有灿烂自信笑容。
我一直觉得,无论教育取得的学业结果或其他大众眼中认可的结果怎样,孩子能够健康、快乐、阳光,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在选择鸡娃还是佛系上,她们不同,我们无法说谁就比谁更好,但在别的的方面,我发现她们竟然有两个共同特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01不断成就自己
佛系妈妈一直在学习,鸡娃妈妈条件答应后立马回校当老师,她们都会不断成就自己。比起一个一边催娃写作业一边躺在沙发上刷抖音的妈妈,这种自我成长的妈妈当然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孩子喜欢。如许的你,是在用举措感染孩子,带给他上进心和自驱力,这可比被动学习锋利多了。而且啊,设想一下,假如自己做了什么让孩子佩服的事,看到孩子向自己投来崇敬的眼光,该有多幸福!
02教育孩子没有断送感
不管佛系还是鸡娃,她们都不觉得自己有断送感。千万不要带着断送感教育孩子,如许潜意识里会觉得孩子欠自己的,而孩子也会有一种被绑架的“负疚感”,难以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关系。
这个片子当中还有好多位妈妈出现,他们教育的方式各有特点,但这么多故事看下来我的感受是,不管在哪个阶层,不管条件怎样,教育焦虑都普遍存在。假如想避免这个焦虑,或许一个好的解决方式是,不去一味跟别人比较,人比人气死人,假如上文中的佛系妈妈要跟鸡娃妈妈比,那她们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自在。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爱你的妈妈。”这正呼应了视频末端处妈妈对孩子说的话,我想特别摘录出来和大家分享:
to my child .盼望你成为一个很努力的人,因为不努力,连输的资格都没有。可是妈妈不需要你是一个完美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以是妈妈盼望你能学会和自己相处,盼望你能学会聆听自己的声音,盼望你可以大胆地做梦,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一种人,不需要跟我的喜好有关系。因为妈妈爱你,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我是你的妈妈。——静涵
to my children .我觉得妈妈是一个了不得的职业,她在生物的本能上就不会去计较自己那么多。假如有一道题说要你死了你孩子才能活下去,这个答案是不可能有任何夷由的,肯定是ok的。这是本能,你没有办法不爱他。谢谢你们选我当妈妈。——乐乐
最后,想听听大家的故事。你对孩子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是倾向于鸡娃还是躺平?你最注重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亮关注+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