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扫码购药?这事儿背后藏着大聪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你是不是也被一条新闻刷屏了:从今年 7 月 1 号开始,你再去医院药店买药,会发现药师们多了一个动作——拿起扫码枪,对着药盒扫一下。这叫做“药品追溯码”,你不扫码,医保就不给你报销。


消息一出,网上说什么的都有。有人拍手喝采,说:“太好了!一盒药一个码,这下假药、劣药无处遁形了!”
也有人觉得这事儿有点“多此一举”:“现在干啥都要扫码,纯属形式主义,我敢保证假药该卖还卖,嘛用没有。”
我在网上看了看大家的评论,唱衰药品追溯码的人还真不少。说实在的,这些想法,我特别能理解。由于类似的事儿咱从前确实干过,而且还失败了。
为何药品电子羁系曾失败?

2010 年的时候,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了个通知,要求逐步对根本药品实验电子羁系。2015 年,食药监总局再发公告,要求在 2015 年底之前,所有的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必须加入药品电子羁系网,并且严酷实行扫码规定。但是,规定还没实施 2 个月,几家药企就联合起来,把国家食药监总局给告上了法庭。原告的理由非常简单,由于药品电子羁系网的运营方是阿里健康,而阿里健康是一家企业,药企认为,一家贸易公司掌控全行业数据流通,存在垄断猜疑。2017 年 1 月 20 日,中国药品电子羁系网公布停止运营,这项制度也随之淡出了市场。
所以,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担心最新的药品追溯码难以奏效,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讲药品追溯码之前,还真是必须弄清里面的游戏规则才行。
精妙设计:追溯码的运作机制

仔细查证之后就会发现,这个小小的“药品追溯码”还真有些精妙之处。而且,这种机制背后,还体现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聪明。
所以,我的判断是:这次的“药品追溯码”能成!
简单来说,它就是给每一盒药,注意,是每一盒,都办了一张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这张身份证是一个由 20 位数字组成的代码。除了这个代码,还有专门用来扫码的账号。无论你是厂家、物流仓库,还是药店,每个节点都要登记自己的身份。只要药品换了地方,就要扫码,只要扫了码,就确定了药品的路径。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 APP 上,你能看到一盒药一生的轨迹。


那可能有人要问,这与之前失败的药品电子羁系有啥差别?那差别可大了。首先,它的运营方是国家医保局,是地道的国家队,再也不会有人猜疑数据的权威性了。其次,这次主导羁系的并不是强制性法令,而是一套能够产生正反馈的规则。
正反馈:不靠道德制度

正反馈的规则这句话你可能欠好理解。没关系,咱们先来看一个问题:怎么才气让一项好制度,不折不扣地实行下去?
我估计很多人已经想到了那句 16 字箴言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话没错,但是好像又差点儿啥。有法可依这句话没毛病,法,就是我们要遵循的规则。但是怎么做到后三句呢?似乎这就要依赖从业者、执法者的道德了。对于铲除对社会危害巨大的犯罪行为,这个原则当然没问题,但是,当一件事情有空子可钻,或者存在很长的利益链条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道德,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往往显得很脆弱。
真正强大的系统,是不依赖人性的光辉,而是通过精妙的制度设计,让系统本身具备自纠错的能力。这就是我说的正反馈系统。这方面,科学研究的发展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
我们为什么信任科学结论?是由于每个科学家都是道德完人,从不说谎吗?当然不是。科学的可靠,源于它的一整套游戏规则。其中最焦点的一条,就是可重复性。你说你发现了一条重要规律,没问题,请把你的实验方法、数据、过程,一五一十地公布出来。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实验室,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扑上来,按照你的方法去重复你的实验。他们可不是为你好,而是由于无论证伪你的论文,还是重复实验成功,他们都有利益可以拿。


一篇学术造假的论文越是惊世骇俗,可能获得的利益就越大,但同时,也就有越多的同行来重复你的实验,这个造假行为就越轻易被揭露。这就是正反馈系统的威力,它不需要道德支撑,它通过利益驱动。
科学共同体这个系统,它不预设每位科学家都是贤人。它恰恰是使用了人性中的另一面,也就是科学家渴望荣誉、渴望成功,甚至渴望看到同行失败的心态来相互监督,相互纠错。这个系统让说真话的成本最低,让说假话的风险最高。这也正是科学研究值得信赖的原因所在。
我们再来看“药品追溯码”系统,你会发现它和科学研究的自纠错机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药店卖药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消费者购药需要用医保付出。药店想要跟医保顺利结账,就只能销售正规渠道的药品。如果药品在流转过程中没有扫码,或者已经被销售过,那药店就拿不到自己的利润。之前,药店可以为了利润铤而走险,去违规销售。现在,药店同样为了利润,成了规则的保卫者。


这个制度设计的焦点,不是“请你做个好人”,也不是“有人会盯着你”。而是“如果你不做对,你就会有直接的经济损失”。它让合规经营,成了阻力最小、最经济的选择。这股力量,可比任何道德说教和高成本的巡查要强大得多。
精准召回:从大海捞针到精确制导

当我们把视线从一家药店,拉到整个国家的药品网络时,这个追溯码的威力就更加强大了。
已往,如果发现某个批次的药品有严重不良反应,需要紧急召回,那简直是一场灾难。羁系部门只能发个通知,药厂和经销商再层层往下转达,等通知到终端药店,很多药可能早就卖出去了。药店顶多在门口贴张告示,至于能不能召回,完全是听天由命。
那么现在,追溯码能做到什么程度呢?能直接通知到买药的患者本人吗?
答案是:能,而且是亘古未有的精准。
流程是这样的:当羁系部门确认某个批次的药品需要召回时,他们可以在背景系统里,输入这个批号。刹时,系统就能锁定该批次所有药品的“一生轨迹”——它们流向了哪些省市、哪些医院、哪些药店。
更关键的一步来了。由于每一盒药在卖给你的时候,都必须扫描追溯码,并关联你这一次的医保结算信息。所以,系统同样可以精确地反查出这批有问题的药,具体是哪几盒,在什么时间,通过哪家医院或药店,卖给了哪个医保账户的持有者。平台也完全可以做到,通过他们留存的患者联系方式,一对一地进行通知和召回。


这意味着,药品召回不再是广撒网式的大海捞针,而是变成了点对点的精确制导。这不仅服从极高,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恐慌,保护了患者的健康。
更进一步,这背后沉淀下来的海量数据,是一座巨大的金矿。哪种药在哪个地区消耗量最大?某种疾病的用药趋势有什么变革?这些信息对于国家制定医药政策、调配医疗资源、预测疾病发作,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所以,我们再次回归本质,最好的管理,就是设计一个有正反馈能力的机制。一个小小的二维码,真的能改变药品安全的大格局。它的力量,并非源自二维码本身的技术,而是源于其背后一整套精妙的、如同科学体系般能够自我校正的制度设计。
我们习惯于在问题发生后,去谴责犯错的个人,谴责没有作为的羁系体系。这当然没错,但更多时候只是治标不治本。下一次,当我们再碰到棘手的社会问题时,除了呼吁和谴责,大概可以多问一句: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流程吗?
不过,这项制度大概也会引发一些人对个人隐私数据的担忧,毕竟,人的健康数据是属于个人隐私范畴,但这是另外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我们只需要提醒大家,凡事总有利有弊,我们给你提供的仅仅是事物的一个面,供您参考。

看完文章,你认为这种“制度设计聪明”还能应用到哪些领域?比如食品安全、环保羁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或建议~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03A07RX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