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变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建立,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申彦锋共同揭牌,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此次建立仪式上,中国核电、中国石油、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七家央企及地方国企宣布联合向聚变公司注资114.92亿元,其中中国核电以10亿元参股,持有6.65%股权。这一动作被业界视为中国“人造太阳”商业化进程的关键里程碑,也为全球能源革命注入新动能。
千亿级资本涌入:七大巨头组建“聚变国家队”
根据中国核电公告,聚变公司原为中核集团全资子公司,建立于1983年,此前主营业务集中于核电设备研发。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达53.69亿元,但尚未实现规模化营收,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4325.89万元。这一局面即将因巨额资本注入而改变。
此次增资阵容堪称“顶级天团”:除控股股东中核集团外,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浙能电力、四川重科聚变能源科技等机构悉数入局。其中,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作为国家级产业投资平台,其参与凸显政策层面对可控核聚变的战略定位;中国石油的跨界入场,则预示着传统能源巨头正加速向干净能源转型。
“这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布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王志刚分析称,“七大股东覆盖了技术研发、工程建立、资本运作、产业应用全链条,形成‘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政策东风频吹:中美竞逐“终极能源”
可控核聚变被国际能源署(IEA)誉为“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其原理模仿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1升海水提炼的氘燃料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且几乎不产生放射性废物。据中信证券测算,全球聚变产业市场规模将在2050年突破40万亿美元,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的下一个万亿级赛道。
中国对该领域的布局始于顶层设计:2021年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举措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可控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研究”;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委《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其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此次聚变公司建立,正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抓手。
国际竞争同样激烈。2025年1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向聚变创新研究引擎(FIRE)合作构造注资1.07亿美元;5月,紧凑型燃烧等离子体聚变能综合研究体系(BEST)启动总装,计划2027年实现首次聚变发电。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更放出豪言:要在2040年前建成全球首座商用聚变电站。
“中美已形成双雄争霸格局。”中国国际经济交换中心能源政策研究所负责人白俊指出,“中国在高温超导带材、托卡马克装置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而美国在私营企业融资、国际合作方面更具优势。”
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中国链主地位凸显
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积聚已逾半个世纪。1984年,中核集团建成中国环流一号装置;2006年,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主导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启动;2023年,中核集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技术指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产业链协同效应正在显现。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千米级高温超导带材,将托卡马克装置的制造成本降低40%;中核集团旗下核西物院开发的钨铜复合材料,使偏滤器寿命提升至国际水平的2倍;东方电气集团承建的聚变堆主机关键体系,打破国外技术把持。
“从材料到设备,从研发到工程,中国已构建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聚变公司总经理李明在挂牌仪式上表现,“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建立全球首座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预计2030年前实现氘氚聚变点火。”
核电审批常态化:基荷能源保障电网安全
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尚需时日,但传统核电已进入高速发展期。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广西防城港、广东台山、浙江三门等5个核电项目,共计10台机组。这是我国连续第四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在运在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
财信证券测算,要实现2030年核电装机1.1亿千瓦目标,2025-2030年间需年均新增6-7台百万千瓦机组。华源证券则指出,随着风光发电占比提升,核电作为基荷能源的价值愈发凸显:“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年发电量近90亿度,相当于替代3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0万吨。”
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行业热度。7月22日美股收盘,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1.7%,核能概念股表现抢眼:大全新能源涨16.8%,晶科能源涨5.77%,亿航智能涨5.2%。A股市场方面,中国核电股价年内累计上涨12.3%,市值突破1800亿元;中广核矿业股价创5年新高,年内涨幅达85%。
铀价高位运行:资源企业迎历史机遇
核电复兴直接推升铀需求。世界核协会(WNA)预测,2024-2040年全球天然铀需求将以4.2%的年复合增长率攀升,2040年需求量将达2.86万吨铀,较2023年增长67%。
供给端却出现结构性紧张。全球铀矿勘探投入自2015年起持续降落,新增矿山投放周期长达10年以上。哈萨克斯坦作为最大产铀国,2025年上调矿业税导致产量增长受限;加拿大雪茄湖矿、澳大利亚兰杰矿等主力矿山面临资源枯竭。
供需失衡推动铀价走高。纽约商品生意业务所铀期货价格从2023年初的48美元/磅涨至2025年7月的92美元/磅,涨幅达92%。华源证券认为,随着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推广,单位装机铀消耗量将提升15%-20%,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
“中国铀业控股的中广核矿业将显著受益。”该公司近期公告显示,其哈萨克斯坦谢米兹拜伊铀矿2025年产量预计增长20%,成本同比降落12%。财信证券测算,铀价每上涨10美元/磅,中广核矿业年净利润将增加3.8亿元。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前景光明,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宋云涛指出:“当前距离实现持续能量增益因子Q>15的目标仍有差距,材料辐射损伤、氚自持循环等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成本问题同样严峻。国际能源署估算,首座商用聚变电站的单位千瓦造价将是三代核电的3-5倍。聚变公司计划通过模块化设计、标准化生产降低建立成本,但商业化时间表仍存在不确定性。
“这需要政府持续投入、企业创新突破、资本市场恒久支持的三重保障。”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发起,“可借鉴光伏产业经验,通过首台套补贴、绿电溢价等政策加速技术迭代。”
站在能源革命的十字路口,中国正以“聚变公司”为支点,撬动全球能源格局重构。从高温超导带材到铀资源保障,从核电基荷支持到聚变终极梦想,一条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商业运营的完整链条正在形成。当“人造太阳”的光芒照亮现实,人类或将真正告别化石能源期间,开启干净永恒的聚变纪元。
本文源自:金融界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3A028RR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