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波兰的东方研究中央(OSW)政治分析师马切伊·卡尔瓦辛斯基(Maciej Kalwasiński)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俄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但这一下滑背后,是两国经济联系的进一步深化,这种联系持续支撑着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行动。
尽管贸易总额下降,但这一收缩主要由少数品类推动,并未反映出中国持续支持的战略性质。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对俄出口同比下降8.4%,进口同比下降9.6%。然而,这一下降主要源于原油、煤炭和汽车出货量的淘汰。卡尔瓦辛斯基指出,“下滑在很大水平上可归因于特定产品品类”,他更强调的是两用技术贸易的持续以及两国贸易关系的结构性演变。
中国从俄进口的降幅中,最显著的是能源大宗商品。“原油、燃料油和烟煤占进口总额63亿美元降幅的绝大部分,”卡尔瓦辛斯基表示,他将这一下降归因于美国新制裁、全球价格走低以及2024年的高基数效应。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下降11%,出口额下降24%,导致俄罗斯在中国原油进口中的占比降至17.5%——为两年来最低。
在出口方面,中国对俄乘用车出口下降59%,这主要源于俄罗斯的保护主义措施。卡尔瓦辛斯基表明称,俄罗斯将汽车回收费用进步了高达85%,这使得进口汽车价格大幅上涨,同时激励了本土生产。“中国汽车仍然受欢迎——但条件是在俄罗斯生产,”他说。相比之下,汽车零部件出口激增,这表明(贸易模式)正转向使用中国零部件进行本土组装。

尽管存在这些干扰,中国并未采取报复措施。卡尔瓦辛斯基观察到,“北京方面没有做出任何明显努力,向俄罗斯施压以扭转这一局面”,即便这些贸易壁垒限制了俄罗斯的消费者选择和购买力。在高通胀和需求疲软的配景下,汽车和智能手机进口下降了29%。
尽管团体贸易走弱,中国仍在继续向俄罗斯供应对其军事行动至关重要的两用商品。2025年上半年,北京向俄出口了19亿美元的商品,这些商品被美国及其盟友列为“高度优先”两用技术,包括印刷电路、无人机光学设备和瞄准装置。“在其他主要合作伙伴的交货中断之际,中国还是俄罗斯的关键供应来源,”卡尔瓦辛斯基表示。

其他出口商品也出现激增,例如用于硬化钢的锰矿,以及可能用于军用飞机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用于防弹衣的弹道纤维,以及常被用于无人机的发动机和同步装置等残留品类的出口也大幅增加。
“通过继续公布详细的海关数据,北京公开表明其无视西方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卡尔瓦辛斯基指出。然而,他提醒道,所披露的内容“仅能反映中国选择公开的信息”——实际支持规模可能超出官方数据。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3A031W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