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销售数据陆续浮出水面,为车市格局带来新一轮深刻调整。这一月的市场表现,始终被多重变量交织影响:一方面是传统消费旺季的邻近催生了部分家庭的购车计划,叠加暑期出行需求释放,带动市场整体活跃度回升;另一方面,行业内对下半年补贴政策调整的预期持续发酵,部分消费者选择提前入手以规避潜在成本上涨,而车企也在此节点加大促销力度,试图抢占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大品牌的表现呈现出显著分化。比亚迪依然以压倒性优势领跑行业,与此同时吉利、零跑等品牌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不过,并非所有车企都能分享市场增长的红利。部分品牌受限于产品迭代缓慢、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未能及时响应消费者对续航里程、智能座舱的新需求,导致单月销量出现明显下滑,甚至面临库存积存的压力。这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既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也预示着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传统车企:比亚迪稳居榜首,吉利增速亮眼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与增量突破并存”的新阶段,头部车企的销量波动既反映自身战略成效,也折射出市场深层变革。

比亚迪的“定海神针”地位,本质上是对市场全维度需求的精准覆盖。7月341,030辆的销量规模,即便受季度末冲量后需求回调、部分地区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环比微降9.7%,但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至个位数的背景下,同比0.1%的微增仍凸显其抗风险本领。1-7月累计2,454,301辆、同比26%的增长,更是创建在“全价位+全品类”的产品护城河之上。
王朝网与海洋网以315,136辆的月销夯实10-25万元主流市场基本盘,方程豹、腾势破万的成绩则印证中高端市场的突破,仰望339辆的销量虽绝对值不高,却标志着其在40万元以上豪华市场的品牌卡位已初见成效。更关键的是,在国内市场渗透率逼近40%、增量空间收窄的环境下,比亚迪海外159.5%的同比增速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其在东南亚凭借性价比优势抢占日系燃油车份额,在欧洲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全球化布局正对冲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与比亚迪的全市场覆盖差别,吉利新能源的爆发式增长踩中了“混动普及+品牌年轻化”的市场风口。当前,15-20万元市场仍有大量燃油车用户处于“新能源转型犹豫期”,吉利银河等品牌以“无续航焦急”的混动技术和贴近Z世代的设计语言,精准填补了这一需求空缺。1-7月累计855,275辆、同比125.5%的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背后是其多品牌矩阵对细分市场的精准切割。

极氪主攻30万元以上高端纯电市场,基本覆盖10-15万元入门纯电,而银河则成为混动市场的“流量担当”。这种“全赛道布局”策略,使其在纯电与混动市场均能捕捉增长机遇,尤其在混动市场渗透率从去年15%升至今年25%的窗口期,技术积累转化为了市场份额。
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同样取得不错成效,7月销量34,593辆、同比增长43.3%的成绩,体现了传统车企“优势迁移”的路径依赖。作为SUV领域的老牌强者,长城将哈弗、WEY等品牌的SUV用户基础,转化为新能源SUV的推广助力,例如哈弗枭龙系列依托“柠檬混动”技术,在15-20万元混动SUV市场与比亚迪宋PLUS展开直接竞争。
尽管7月销量环比降落5%,但1-7月24.6%的累计增速印证其“技术补课”已见成效:通过强化三电技术自研和供应链垂直整合,其新能源车型的成本控制本领提升,在10-18万元SUV市场逐步创建差别化优势。不过,相比比亚迪的全品类覆盖和吉利的混动爆发,长城在纯电市场的存在感仍显不足,这也成为其将来需要补足的短板。
新权势阵营:零跑破5万,理想、蔚来下滑
在新权势车企的激烈比赛中,零跑汽车无疑是7月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其当月销量达50,129辆,环比增长4.4%,同比激增126.9%,不仅首次突破月销5万辆大关,更成为新权势中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企业。零跑的爆发并非偶然,其核心优势在于“全渠道+全市场”的深度布局:国内951家门店构建起密集的终端触达网络,覆盖主流消费场景;海外渠道超600家,已渗透30多个国际市场,半年内出口20,375台,尤其在德国等成熟市场凭借高性价比打开缺口,这种“内外兼修”的渠道本领,为销量持续攀升提供了坚实支撑。而首次入围《财富》中国企业500强,更印证了其在规模与盈利本领上的双重突破。

同样表现亮眼的还有跨界入局的小米汽车。7月销量突破3万辆,环比增长超20%,1-7月累计销量超18万辆,这一成绩在行业新兵中尤为突出。小米的优势在于强盛的品牌号召力与生态协同本领——依托手机、IoT等领域积累的海量用户基础,其汽车产品自然具备流量红利,而新车型YU7在首个交付月便展现强劲势头,正是这种生态赋能的直接体现。不过,作为制造业新兵,小米仍需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工艺上持续深耕,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与稳定性,巩固增长动能。
小鹏汽车则凭借“智能驾驶”的差别化优势再创新高。7月销量36,717辆,环比增长6.1%,同比激增229.4%,创下历史最佳成绩。其中,MONA M03贡献超15,000辆,新上市的G7也连续热销态势,背后是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恒久积淀: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持续迭代优化,已形成独特的技术标签,精准吸引了追求科技体验的消费群体。随着8月6日全新小鹏P7的首秀,其产品矩阵将进一步美满,有望为销量增长注入新动力。

然而,并非所有新权势都能保持增长势头。理想汽车7月销量30,731辆,环比降落15.3%,同比降落39.7%,1-7月累计234,669辆,同比微降2.2%,增速明显承压。理想曾凭借增程式电动SUV的精准定位,以大空间、高舒适性斩获家庭用户青睐,但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其产品竞争力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消费者对续航本领、智能化配置的要求持续升级,原有产品矩阵需加速更新;另一方面,近期“撞卡车”舆情对品牌口碑造成冲击,叠加技术路线迭代压力,理想亟需通过产品焕新与技术升级重塑市场信心。
蔚来汽车的7月表现同样呈现波动,销量21,017辆,环比降落15.7%,同比微增2.5%,1-7月累计135,167辆,同比增长25.2%。作为高端新能源品牌,蔚来的核心优势在于“服务+生态”的深度绑定:优质的用户服务与品牌调性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而充电、换电网络的持续拓展,也为用户体验加分。不过,面对2025年44万辆的销量目的,目前仍有超30万辆的缺口,压力不容忽视。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乐道L90的上市,其产品矩阵将得到补充,8月销量或有望迎来提振。

新权势车企在7月呈现出分化明显的竞争格局:零跑凭借渠道深耕与全球化布局实现量级突破,小鹏依托智能驾驶技术持续领跑,小米则借力生态优势快速站稳脚跟,三者共同展现了新权势在细分市场的创新活力。而理想与蔚来面临的短期波动,既反映出市场对产品力、技术迭代的更高要求,也凸显了头部新权势在规模扩张与品牌升级过程中需应对的挑战。将来,随着更多新品投放与技术突破,新权势之间的竞争将更聚焦于核心技术壁垒、用户体验升级与全球化本领的构建,行业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重塑。
多重因素影响销量,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
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部分车企销量环比下滑,与季节性因素密切相关。夏季本就是汽车销售的传统淡季,消费者购车意愿相对较低。同时,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各大车企纷纷推出新车型、加大促销力度,导致部分品牌市场份额被挤压。此外,消费者在政策调整节点持币观望,也影响了当月销量。

而实现增长的车企,广泛得益于新车型的成功推出,如零跑的老款C11焕新和新款B01、小鹏的G7等,新车型为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的升级突破也是关键,小鹏的智能驾驶系统、深蓝的3纳米车规级座舱芯片等,都提升了产品竞争力。精准的策略同样紧张,吉利的多品牌战略、零跑的渠道布局等,都帮助品牌更好地触达消费者。
展望8月,随着开学季购车需求释放、818购车节促销活动以及成都等地车展的启动,预计将拉动终端销量,市场表现有望好于7月。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提升产品力、优化策略,将是接下来的紧张课题。
百姓评车
7月新能源车企的销量成绩单,清晰勾勒出行业加速分化的竞争图景。比亚迪以全品类覆盖和全球化布局筑牢龙头地位,吉利凭借混动赛道的精准发力实现高速增长,传统车企的“集团军”优势持续显现;而新权势阵营中,零跑的渠道深耕、小鹏的技术突破、小米的生态赋能各展所长,理想、蔚来则在产品迭代与品牌升级中面临短期挑战。
这背后,是市场从“增量争取”转向“存量博弈”的必然,也是消费者对续航、智能、性价比等核心需求的集中映射。随着8月消费旺季与政策节点的邻近,车企在技术研发、产品矩阵、渠道拓展上的角力将更趋白热化。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洗牌节奏将持续加速,唯有精准洞察市场、构建核心壁垒的玩家,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站稳脚跟,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否则只会被镌汰出局。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3A05NI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