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出售中国区业务,星巴克布下“死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5年7月30日,星巴克CEO倪睿安在财报会上表示:“我们正在对超过20个有猛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据外媒报道,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高达100亿美元。


星巴克被指可能保留中国业务30%股权,其余70%由多个买家分摊,每家不超过30%。
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方案极不合理——想套现却不肯买定离手,要留下来“搅和”。这样的“死局”谁入谁倒霉。
星巴克的“黄金比例”

大家想必知道,星巴克在中国采取全自营模式。但在“大本营”北美,自营、加盟比例为6:4,且已保持多年。
下图是最近三年,星巴克全球门店情况:
2022财年末(截至10月1日),星巴克全球门店达3.57万间,其中自营店1.83万间,占比48.9%;北美地区,加盟店占40.9%;北美以外的地区(称国际区)加盟店占比56.4%。
2023财年末(截至10月3日),星巴克全球门店达3.8万间,其中自营店1.96万间,占比48.5%;北美地区,加盟店占40.3%;国际区加盟店占比55.7%。
2024财年末(截至9月24日),星巴克全球门店增至4.02万间,其中自营店2.1万间,占比47.7%;北美地区,加盟店占39.4%;国际区加盟店占比54.7%。

自1992年创立以来,星巴克已深耕北美30多年。现在的格局,是多年探索到达的“黄金比例”。
北美是星巴克的大本营,经营了30多年(1992~2024),加盟店占比终极稳定在40%一线,说明这个比例是“最佳选择”。
国际区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即中国、日本,星巴克以全直营模式杀入;另一种是潜力与风险并存,星巴克以加盟模式试水,降低风险。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为降低风险采取区域授权互助模式(分华北、华东、广东三个大区)。按星巴克分类,中国门店全部属于加盟模式。
2003年开始,星巴克渐渐收回加盟授权。
到2017年,完成对华东地区1477间门店的收购,在华门店100%为自营。财年末自营门店总数跃升到3521间,市场份额达42%。
这一年,星巴克在华门店数首次与海外第二大目标市场日本拉开距离(1286间自营门店)。其时的CEO把中国市场视为“与美国并列的全球最大市场”。
2024财年末,自营门店数达7594间(新开855间、关闭65间,净增790间),远超日本的1809间。

自营模式更能保证服务水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从而树立品牌形象、实现快速扩张。但当星巴克完成控制局面后,肯定会复刻北美市场加盟40%、自营60%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详见下文)。
2025年6月末,门店数增加到7828间,约占星巴克全球门店总数的五分之一。但随着瑞幸等本土品牌崛起,星巴克市场份额一路降到2024年的14%。
星巴克的生意经

北美是星巴克的大本营,占比40%的自营店贡献营收的90%,但对经营利润率的贡献不到50%。
自营门店零售收入全额纳入报表,但要扣除多项本钱/费用——商品本钱(咖啡豆、牛奶、面粉、纸巾等物料及直接人工)、管理费用,门店运营费用、折旧及摊销、重组费用(门店关闭或调整)等。
星巴克从加盟店获取授权费、供应链分成。后者作为独立运营主体,本钱/费用不纳入星巴克报表,营收约等于利润。
最近三年,北美星巴克商品本钱、门店运营本钱分别占营收的30%、50%。
2024财年,北美自营业务经营利润26亿美元、利润率10.7%,占北美分部经营利润的48.6%。幸赖“收入即纯利”的加盟业务,北美分部经营利润率才被拉高至19.8%。
2025财年前三季(截至2025年6月29日),星巴克北美经营利润同比降落30.6%,经营利润率降至4.7%。重要是门店运营占本钱的比例进步了5个百分点,原因大概是没能将通胀传导给消费者。

在北美深耕30年,星巴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生意经:


自营、加盟四、六开;
自营店是盈利的根本盘,同时树立/保持品牌形象、巩固供应链控制能力;
加盟业务收入近似纯利,本质上是收割。以十分之一的营收贡献二分之一利润。
国际分部的终极目标

星巴克国际分部情况相对复杂,既包括中国、日本被寄予厚望100%自营的市场,也包括被认为“风险机遇并存”100%加盟的市场,还有半自营、半加盟的市场。
总体而言,国际区加盟店占比55%,大约贡献四分之一营收,最近两年贡献超过100%的经营利润!
国际业务商品本钱占自营收入的比例较北美高十几个百分点,门店运营本钱占比与北美持平。
2024财年,国际自营收入55.1亿美元。但是,仅商品本钱、门店运营两项合计就达53.9亿美元,占营收的98%。国际自营业务经营亏损率达14.3%。幸赖“收入即纯利”的加盟业务,国际分部经营利润率才被拉高至14.2%。
2025财年前三季(截至2025年6月29日),星巴克国际业绩经营利润同比降落了4.7%(远好于北美分部)。但自营业务经营亏损率还是到达14.9%。

星巴克对它国际业务的最高期待就是复刻北美模式——自营、加盟四六开;自营“播种”、加盟“收割”。
近年全自营的中国市场,表现非常抢眼,不仅门店数连续增长,经济效益仅次于北美市场(经营利润率达两位数)。
但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和“第三空间神话”的崩塌,不要说“开镰收割”遥遥无期,现在的局面能维护多久都要打问号。
于是加紧开店,争取卖个好价钱,成为星巴克对中国区业务的“理性选择”。
星巴克布下“死局”

据传,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方案有两个要点:一是出售70%股权、保留30%;二是单一买家股权不超过30%。
果真如此,星巴克布的就是个死局。核心题目有两个:一是“人还在、心不死”;二是以为中国人看不透“套路”。
先看一个案例: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重要条款包括:
交易标的——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及在中国大陆运营权;
以股权置换支付对价——Uber全球得到滴滴出行5.9%股权及17.7%经济权益;
董事会席位——两边创始人进入对方董事会;
两边曾约定“优质优步中国品牌和运营独立性”。但在交易完成三个月后(2016年11月),优步APP全面停止在中国提供服务,标志着优步中国品牌独立性实质性结束;又过了两个月(2017年初),优步中国业务已完全融入滴滴体系。
Uber出售中国业务是双赢的典范:滴滴出行没有支付一分钱现金,吞并强大竞争对手;Uber从竞争白热化的中国市场抽身,得到约80亿美元投资收益。
Uber虽持有滴滴出行股权,但对后者整合优步中国区业务无权干涉(虽有“君子协定”)。假如Uber保留中国业务30%股权,滴滴根本不可能在半年内完成整合。“优步派”在持股30%的“旧主”支持下,会与“滴滴派” 陷于无穷无尽的内斗,到2035年都不会平息。
保留30%股权折射出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不舍,情有可原。试图将中国业务70%分散卖给多家机构、上限为30%就不免太让人生疑了——星巴克全球持30%股权,假如“老友A”持18%、“老友B”持13%,其他小股东是谁无足轻重,中国区业务控制权并未易手。如果中国业务大放光彩,星巴克只需回购A、B持有的股权(持股比例达51%),中国业务就又可以并表了!
回过头想,星巴克之所以要保留30%股权(实际控制权更高),也是防着中国业务被整合得面目全非甚至失去品牌独立性。如果像优步中国经历的那样,即便夺回控制权,也无法让中国区业务重新融入星巴克全球。
试想,财务投资民气怀鬼胎,接盘者束手束脚、根本无法重演滴滴对优步中国的整合,星巴克所持30%股权的价值难以提升。还不如直接出售100%股权,否则买方、卖方大概率双输。
星巴克远不如9年前的优步“通透”。打不过就痛快“回老家”,别惦记“I will be back”。
*以上分析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End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1A01LM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