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21天高温席卷海洋,三文鱼养殖遭遇史上最强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rgba(0, 0, 0, 0.9)]
▲上图:挪威西北部的塞尼亚岛(Senja)附近峡湾中的三文鱼养殖场。那里峡湾水道多如毛细血管。熊昱彤 摄影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关键信息导读:

  • 2024年8月北挪威出现稀有且极强的海洋热浪(研究期2012–2024中最严重之一),区域平均海表温度达14℃,近岸最高接近18℃,比汗青均值高出凌驾4℃,事件连续约21天。

  • 本次热浪由局地景象海洋条件与大尺度输热淡水共同驱动:短波辐射加强、暖湿空气与弱风使得入海净热通量在8月上旬约比常年高出50%,且北大西洋涛动(NAO)呈记录性强正位相,强化了暖空气和淡水沿岸北输。

  • 异常高温直接催化鲑虱暴发——生产区3m处平均水温达16℃,养殖场在8月中旬成年雌虱数超出法定阈值0.5并达到1~4只/鱼,感染压力随温升显著增加,导致大规模除虱作业难以迅速控制、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与生态丧失。

本文约3600字,阅读约8分钟


[color=rgba(0, 0, 0, 0.9)]2024年的夏天,对于挪威北部来说,有点不寻常。

[color=rgba(0, 0, 0, 0.9)]那片海域通常是凉爽、安静的,去年夏天,忽然变得异常“滚烫”——至少在当地渔民的眼中是这样。

[color=rgba(0, 0, 0, 0.9)]往年夏天,这里的海水温度一般在十二三摄氏度,凉得很,跳下去分分钟打个寒战。不过,去年八月,不少地方的海水温度居然冲到了十八摄氏度,比多年平均值高出整整四度。这在景象记录里堪称是稀有的了。


▲上图:挪威第二大都会卑尔根Fisketorget(鱼市)海港雨中景观。摄影:周子又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color=rgba(0, 0, 0, 0.9)]科学家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color=rgba(0, 0, 0, 0.9)]海洋热浪[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说起来有点洋气,其实意思很简朴:海水连续好几天比往年明显更热。根据标准,只要连续五天以上出现这种情况,就算一次海洋热浪。可2024年的这场热浪,不仅连续了二十一天,而且强度极高,是有记录以来最厉害的一次之一。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color=rgba(0, 0, 0, 0.9)]编辑注意到,2025年8月7日,《自然-地球与环境通讯》期刊上发表了来自来自卑尔根海洋研究所和比耶克内斯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团队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 深入剖析了这场海洋热浪背后的驱动因素。他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这场“完美风暴”是如何形成的。

[color=rgba(0, 0, 0, 0.9)]如果只是水温升高,可能还不算什么大事,但它带来的连锁反应,却让养殖户们苦不堪言——鲑虱大规模暴发。

[color=rgba(0, 0, 0, 0.9)]
▲上面的表示图,是鲑虱的八个生命阶段,从幼虫到成虫。在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附着幼体阶段,肉眼无法分辨雌雄。只有在体型更大的半成虫和成虫阶段,才气通过肉眼区分雌雄。图源:Sea Lice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Bergen)




[color=rgba(0, 0, 0, 0.9)]
▲上图:表示图,是鲑虱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并按比例标注了差别生长阶段的尺寸。这些阶段包括无节幼体、桡足幼体、附着幼虫、半成虫和成虫,其中雌性成虫的体型最大,可达8-12毫米。图源:这份图片标注的原始材料来自Eva B. Thorstad等人的研究,由Kari Sivertsen进行平面设计,并发表在DOI为10.3354/aei00142的期刊上。




[color=rgba(0, 0, 0, 0.9)]鲑虱是一种寄生在鲑鱼身上的小虫子,会吸血,让鱼虚弱、感染,甚至殒命。对于三文鱼养殖业来说,这几乎是最可怕的敌人,由于它繁殖快、传播快,还很难根治。

[color=rgba(0, 0, 0, 0.9)]于是,去年夏天,鲑虱的数量飙升到汗青最高水平,有些养殖区的感染程度是过去平均值的十倍以上,直接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丧失。

[color=rgba(0, 0, 0, 0.9)]那么,这场海洋热浪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家们用海洋数值模型、大气再分析数据和实地观测,一点点揭开了谜底。先得从本地天气说起。

[color=rgba(0, 0, 0, 0.9)]2024年7~8月份,挪威北部的天空异常晴朗,云层少得很,阳光毫无遮拦地照在海面上,把热量源源不断地送进海水里。与此同时,风也出奇地小。正常情况下,风会搅动表层热水和深层冷水,让热量散开,可风一小,就像锅里的汤没人搅,热量全堆在表层。再加上那段时间的空气又暖又湿,不但不带走热量,反而像给海水盖了条厚棉被,帮它保温。


▲上图:这张图片是8月15日海面温度的异常情况。图片还标示出了北大西洋涛动(NAO)、沿岸流(CC)以及混合层深度(MLD)等关键海洋要素。图源:Gonzalez, Silvana, et al.(2025)




[color=rgba(0, 0, 0, 0.9)]除了这些本地因素,还有更大范围的气候配景在推波助澜。2024年夏天,北大西洋涛动处于有记录以来最极端的正位相,这是一种大西洋上的气压“跷跷板”现象。极端的正位相让强劲的西南风不断把暖湿空气从大西洋深处吹向挪威北部,空气温度瞬间升高两三度。而在海洋里,从南方沿着挪威海岸北上的暖水和低盐度淡水,也悄悄改变了局面。淡水比海水轻,它会让海面上的那层水更加稳定,不轻易和下面的冷水混合,就像在锅汤上面加了个密封盖、热量被牢牢困住。

[color=rgba(0, 0, 0, 0.9)]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作育了那锅“沸腾”的海水。


图源:Gonzalez, Silvana, et al.(2025)


[color=rgba(0, 0, 0, 0.9)]科学家还发现,这场热浪开始于八月五日,十五日达到最强,二十六日结束,但在更靠南的巴伦支海,热浪一直连续到了九月底。最初,热浪只局限在水面以下十五到三十米,后来慢慢向下渗出,到了九月份,部分内湾的水下百米深处也能感受到它的温暖。通过热量收支分析,他们确定短波辐射,也就是太阳光,是加热的头号功臣,尤其在热浪的形成期和高峰期作用最大。暖水流动在早期并不显著,但在热浪消退的时候,它反而带走了不少热量。

[color=rgba(0, 0, 0, 0.9)]那么,海水变暖又是怎么让鲑虱疯长的呢?鲑虱的生活节奏与水温密切相干,温度高,它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就会成倍增加。平时,挪威南部水温较高,所以鲑虱问题更严重;北部水温低,鲑虱相对少。不过,2024年的局面完全反转了。六月中旬,全国各个养殖区的鲑虱感染压力就开始超出汗青平均值。八月底时,北部一些养殖区的鲑虱数量比过去平均值高出九到十二倍,创下新纪录。反而南部的情况相对缓和,由于北部的水温升幅实在太惊人了。


▲上图:鲑虱。图源:marine.ie


[color=rgba(0, 0, 0, 0.9)]对养殖户来说,这几乎是噩梦。鲑虱多了,鱼的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不得不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去处理,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会导致大批殒命,直接造成产量和收入的丧失。这场事件,给他们带来了惨重的丧失。

[color=rgba(0, 0, 0, 0.9)]其实科学家早就发现了,过去几十年里,海洋热浪在环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高纬度地区对温度变化本就敏感,现在的压力更大。对于依靠三文鱼出口的挪威来说,海水温度的升高带来的寄生虫风险,意味着养殖业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大。如果夏天一热就鲑虱爆发,整个行业的可连续性都会受到威胁。

[color=rgba(0, 0, 0, 0.9)]在这种情况下,提前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能在热浪到临之前就猜测到,养殖户就可以提前采取措施,比如调整养殖密度、提早出鱼、加强防护,从而减少丧失。这场2024年的热浪带来的教训,我们可以看到气候、海洋的变化是如何直接影响生计的。


▲上图:挪威三文鱼。三文鱼营养价值丰富、口感美味,深受环球消费者的喜爱。根据环球主要三文鱼供应商美威(Mowi)发布的数据,环球养殖三文鱼劳绩量自1999年起开始凌驾野生捕捞,2020年已达到265万吨。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color=rgba(0, 0, 0, 0.9)]用一个更直观的比喻来说,那一年夏天的挪威北部海洋,就像一锅放在大火上的汤。火力很猛(太阳强)[color=rgba(0, 0, 0, 0.9)],没人搅(风小)[color=rgba(0, 0, 0, 0.9)],上面还盖着盖子(海水分层稳定)[color=rgba(0, 0, 0, 0.9)],热量全都闷在表层。与此同时,气候大“跷跷板”把暖湿空气不断送来,就好像炉火又加了一格。锅里的温度蹭蹭往上涨,小虫子——鲑虱——也就趁机疯长。这个看似偶然的景象事件,其实和环球气候变暖息息相干,它的背后,是一条从天气到生态,再到经济的因果链。


▲上图:挪威西北部的塞尼亚岛(Senja)附近峡湾中的三文鱼养殖场。那里峡湾水道多如毛细血管。熊昱彤 摄影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color=rgba(0, 0, 0, 0.9)]这样的“锅汤效应”,以后恐怕还会出现,而且可能越来越频繁。能不能提前看出来、提前准备,就成了决定渔民和养殖业命运的重要一环。毕竟,当海洋真的开始“沸腾”时,影响的不但是水里的鱼,还有依靠它们生活的人们;以及,爱吃三文鱼的你我。




读而思

【思索题】学而时习之
Q1:在气候变化、海洋环境颠簸加剧的配景下,三文鱼养殖是否还应继续高度依靠近岸海区,照旧应该探索深海、陆基等更具韧性的养殖模式?


Q2:鉴于2024年8月北挪威MHW连续约21天、区域平均海表温度达14℃、近岸最高接近18℃且入海净热通量在8月上旬约比常年高出50%,我们应如何在区域耦合海—气模式中改进短波辐射、淡水径流与混合层过程的表征,以实现对此类多周尺度MHW的可操纵性预报(能提供多少天到数周的可靠预警)从而为养殖业的事前干预赢得足够响应时间?


Q3:考虑到温度每升高2℃即可使鲑虱感染压力近似翻倍,且观测到养殖区3m深处平均水温达16℃、个别场8月中旬成年雌虱数达到1~4只/鱼(远超0.5只/鱼法定阈值),你以为,可否构建一个耦合温度-盐度-主机密度与除虱能力的非线性传染动力学模型,用来准确量化导致“失控式”暴发的临界组合阈值,并据此优化分级处置、资源调度与耐受性极限的监管标准?


Q4:这个案例对我们中国的养殖业有什么启示呢?比如说,你以为,面临海洋热浪频发的趋势,我们中国沿海水产养殖业应如何整合多源环境数据(如温度、盐度、淡水径流等),来构建科学的多因子风险模型,从而实现对极端事件的精准猜测和预警?另外,中国的海洋和本地养殖业如何在产业规划中纳入生态系统整体健康和气候适应性的考量,来推动养殖业+自然系统的可连续共存?还有就是,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讲,如何改善精算算法(以及开设新的险种)


Q5,在MHW日益加剧且常与低氧、有害藻华和酸化等应激叠加的配景下(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原文method部分,提到了存在冬春极端温度叠加使产卵深度温度显著偏离的情形),如何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关键物种(如鳕鱼)产卵地迁徙风险以及养殖业经济脆弱性整合进一个可操纵的“多目标动态空间规划”与适应性管理框架,以在兼顾野生种群保护与产业妥当性的前提下、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扩张与赔偿政策呢?


环球环境治理·前沿

海潮天下
Global biodiversity governance
[color=rgba(0, 0, 0, 0.9)]

声明: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作者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编辑 | 海潮君

日期 | 2025年8月10日


参考资料


感兴趣的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读者可以参看该研究的全文:


Gonzalez S, Sandvik A D, Jensen M F, et al. Drivers of the summer 2024 marine heatwave and record salmon lice outbreak in northern Norway[J].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2025, 6(1): 63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5-02618-1


https://www.cabidigitallibrary.org/doi/full/10.1079/9781800629127.0023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1A01OA9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