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生长激素纳入集采的传闻,长春高新股价大跌,一篇媒体文章中写道:“业内周知,集采所到之处,两个跌停板是根本的礼仪。”
只用了三年,集采现场被称为灵魂砍价,心脏支架的价格更是从1万多元跌到了700元。集采以摧枯拉朽之势覆盖了中国临床使用最广、销售额最高的218种药物,以及高值医用耗材,并正在继续扩张。
集采成了本轮医改诞生的最大制度IP,集采目次迅速扩展。
除了已往的化药,胰岛素这类生物药正在集采的路上;而对于已纳入集采品类的心内和骨科,集采的下一步盯上了药物球囊、脊柱和创伤;以及眼科的人工晶体……以及,近来热议的检测试剂。
7月,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份“安徽省临床查验试剂企业座谈会集会记载”,让体外检测业内人士震动的不仅在于,集采即将传导到从前以为不太会进入集采的查验试剂,还有那份文件中一位官员的发言:“不要以为你们的试剂是封闭试剂…… 不降价那就换机器”。
查验试剂集采的背后是大型设备的集采。
8月,宁波市医保局办公室的一份征求意见通知成了一时的热点,其内容是关于创建医保历年账户可支付种植牙品牌目次。
种植牙,作为一种并未被纳入医保目次的医疗项目,一度是消耗医疗范畴的典型代表。
金牙科,银眼科,消耗医疗的赛道也已经被集采盯上了,而集采所带来的,相干产物的价格至少腰斩,乃至还有跌幅90%以上,集采价只有原来价格的零头。
集采,对一个行业,几乎便意味着暴利时代的竣事和微利时代的到来。
没中标的企业股价大跌,中标的企业股价也大跌……集采将至造成的投资焦急,乃至有溢出医疗范畴的趋势。
8月,国内一家头部奶粉企业举行股东交换会后,便传出有投资机构研究员提问:“将来贵公司的奶粉,会不会进入到集采名单?”
数日后,陆戎衣备部发出一份推行原材料竞价采购,促进高效低成本开发的倡议书。由于倡议内容与医药集采颇有神似,在A股走势正强劲的军工板块竟应声回落。
固然,如浩繁分析者指出的,短期的市场反应每每是过分的。但本就长期实验集中采购的军工行业,也能为其出现颠簸,足以分析医药集采模式降价效力之大、对行业格局影响之深远,已成为各个行业思考自身将来发展的重要参考。
2018年11月1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算起,集采启动至今已经步入第三个年头,而在将来,究竟是哪些品类注定会被集采,有没有一些品类,大概率不会被集采呢?坊间各种关于某品类要入集采的小道消息中,哪些是可信的,又有哪些,不外是无稽之谈呢?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最不可能范畴的集采实验
与之前的集采,行业有肯定预期差别,8月19日,从安徽传来试剂集采的消息,让整个体外诊断行业多少显得有些错愕,多家国内相干医疗器械企业的股价随之大幅下跌。
当日,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发布《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临床查验试剂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公告》,共涉及5大类23项试剂产物,均为高值的化学发光项目。
化学发光是是免疫诊断最大的细分市场。根据一项统计,2019年,全国化学发光市场规模约在300亿元,且保持着10-15%的高增率。可以说,安徽本次要集采的,正是体外诊断范畴最“如日中天”的产物。
发出公告后,安徽省的检测试剂集采一周内便完成了正式谈判,并在谈判两天后公示入选企业。
参照安徽省多年来在医改中的突出表现,比如:率先在药品集采中采用双信封制等,此次试剂集采在安徽快速推进,或许称得上有迹可循。
另外,根据一份广为流传的7月14日吹风会纪要,安徽试剂价格改革的一大推动力,是肃清行业内的腐败现象。
目前,各家企业的最终中选价格尚未公布。但有业内人士向八点健闻透露,入围价乃至低于经销商进价。一些本地渠道商发出“要变天了”“该转行了”的感慨,也就不难理解。
临床检测试剂的通例化集采时代,果真要来了吗?
一位诊断检测行业投资人对八点健闻说,从设置谈判环节和腐败事件引发这两个特性来看,这轮集采更像是阳光采购制度的增强版,未达到向全行业和更多地区推广的潜力。
不久前,全国卫生财产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医学查验财产分会会长宋海波也曾公开谈到,体外诊断试剂的特殊性使其集采竞价规则和实验具有难度。其最大的麻烦在于,大部分诊断试剂必要在配套设备上使用,因此,试剂集采就可能涉及重新购入设备的问题。
此外,有受访者向八点健闻指出:药品和耗材是否纳入集采,除了价格和用量,还需考虑市场竞争程度以及国产替代进口产物的比例。
自2010年起步,国产化学发光诊断行业发展迅速,但进口品牌目前仍占据近八成市场份额。如果开展集采,国产企业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分得更大优势?大幅降价格是否会限定企业后续投入研发的本领?在更明确的集采规则落地之前,这些问题仍会是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团面子临的未知变量。
一位与国家医保局有过接触的业内人士向八点健闻透露:(也许是出于前面几个考虑),国家医保局也很关注安徽的情况,目前看来,近期全国推广的可能性不大。
除了化学发光试剂,此前从未受集采政策光顾的种植牙也在近日成为潜伏的集采品类。
8月22日,宁波市医保局约谈种植牙供应商,24日公布了一份意见征集稿。
根据这份文件,宁波市计划将种植牙项目纳入医保支付目次,对定点机构的全套种植服务限价,使用国产种植牙系统的价格为3000元,进口牙系统3500元。
有媒体报道,宁波市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处长高文辉表示,此举是“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让种植牙回归到合理的价格区间”,使更多住民种得起牙,提升幸福感。
行业研究显示,中国种植牙市场上,外资厂家市占率目前仍靠近90%。居高不下的价格和未纳入医保等因素,导致种植牙在中国的渗透率长期较低。因此,不乏观察者认为,开展集采、纳入医保,将助力国产种植牙生产企业的发展。
一位熟悉医保局的专家告诉八点健闻:作为消耗属性较强且有低价替代方案的治疗项目,目前,种植牙纳入国家医保的可能性不大。宁波实验只是个例,而且根据地方经济气力,可能有计划要纳入医保。
不外,东南大学医疗保险研究所所长张晓则向八点健闻指出了另一种可能:由于集采的批量采购在议价上的优势,由“集采方”出面去与厂家协商,是价格形成的一种方式或机制,使用集采来获得一个合理的价格。此时,项目是否属于医保支付管理范围内,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纵然是消耗医疗的黄金赛道,当各地医保局向企业强势喊话,砍价多少,纳入集采,终究也只是时间问题。
集采的逻辑
从药品、耗材,再到查验试剂、生物药,坊间传言乃至将集采范围,扩大到医药之外。集采已开始作为一种特有制度持续输出。
然而,即便最终都要纳入集采,也会按照轻重缓急分一个先后次序。上海市卫生和康健发展研究中心陈珉惺告诉八点健闻:“原则上集采是为了通过医保腾笼换鸟减轻患者和医保经济负担,不在医保内的一样平常不会纳入集采。以是集采,优先动刀子的肯定是医保内临床需求较高的药品耗材。”
专家们认为,只要这种产物符适用量大价格高原则,国产化率不低,又能制定出适宜的入局规则(质量评判标准等),都可能会被集采。除此外,价格虚高,有时也会成为优先集采的理由。
然而,在错综复杂的医药范畴,一套摸到门路的成熟规则也难以直接套用在另一个品类上。有专家开顽笑说,规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摸到哪块石头就做一下”。
那么,怎样判断能否纳入集采?
一位靠近国家医保局的人士向八点健闻表示:集采无禁区。凡是需求量较大,性质又靠近的,哪怕厂商制造出各种奇奇怪怪的规格指标,只要能够找到逻辑将之分类,就可以纳入集采。
只管万物皆可集采更像是行业人士之间交换时的一句玩笑讥讽。一个品类,会不会被纳入集采,乃至纳入集采的先后次序,却确有其判断逻辑。
药品集采走在集采的先列,也走得走远,这是因为药品用量最大,占用医保资金数量最多,入场门槛却几乎最简朴——化药已经制定出了“同等性评价”的标准。
对比之下,高值医疗耗材占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仅在20%左右,且其成熟度和技术创新还远远不敷。
但在整个高值耗材的细分市场,骨科植入和血管参与却又因市场份额高,规则简朴,集采起来服从最高。根据中国财产信息网数据,两者占比分别为35.74%和26.74%,办理了血管参与和骨科植入的集采,便相当于办理了高值耗材的半壁江山。
前述熟悉医保局的专家向八点健闻介绍,从现有集采情况来看,整个高值耗材市场有2000-3000亿,冠脉支架约150亿,膝髋关节100多个亿,这两类加起来近300亿,干掉了将近1/8的高值耗材市场。
这位专家提到,高值耗材中排名前50的品种,占据了整个医用耗材市场60%的费用,还有十几个低值高耗的品种(比如针头),虽然价格低,但是用量极大,应该是国家集采必要重点关注的。
从技术上来讲,国产化程度同样决定着一个品类能否被集采。
一位医药投资人对八点健闻指出,如果一种产物的国产替代率达到50%以上,形成了竞争激烈的红海,进入集采降价是可以被理解的。也正因此,当安徽宣布检测试剂集采的政策出台,业里一片哗然。
检测试剂中,免疫诊断里的化学发光试剂,外企把持靠近80%。有业内人士感叹:连替代率不足的新兴财产也没能逃走集采命运。
不外,森瑞投资研究总监何山告诉八点健闻,试剂盒和大型设备符合量大价高原则,“以后被集采的概率还是很大,只是国产产物与进口产物在技术上还存在差距。”
万物皆可集采
而今,如一位受访者所言,患者享受到了集采的实惠,将集采范围进一步扩张变成了他们的期待。这种扩张,不仅表现在了集采品类的扩展,也同样适用于集采的区域扩张。
目前,集采已然形成了“省—省级联盟—国家”的路径。有专家分析:“目前联盟化、区域化的集中带量采购形式已成为常态,将来可能会变成全国范围内的省际采购。”
1月12日,全国医疗保障工作集会在北京召开,坊间流传出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的演讲稿提到:国家医保局2021年的重点工作是省级带量采购。
然而,从部分省市的单打独斗,到多省联盟的抱团取暖和,在最大的组织方国家医保局未脱手之前,区域性联盟的势力也不容小觑。目前,已经有“京津冀”、“内蒙14省”、“陕西10省”、“六省二区”、“四川7省”、“广东7省”等大型采购联盟直逼企业降价。
各地集采风风火火进行时,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谁会进阶为国家模式,掀起行业的滔天骇浪。
“国家集采会慎重,必要有了大家认可的质量评判标准才会启动。而地方集采,国家是鼓励的,鼓励各种品类各种规则,帮国家积聚经验或试错。对于国家而言,已经集采成功有经验的品类完全可以进一步扩面。”陈珉惺向八点健闻提到。
集采正在积聚经验、积贮力量的日子里,投资人探求着该布局哪条赛道,厂家和代理商试图在政策的缝隙里探求生存空间。在刚刚拉开帷幕的集采舞台上,所有人都在关心,谁会是下一个登场的主角?
对此,行业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现在的趋势是都采一轮,根据使用量和价格,先从简朴的能做出分类和评价的品类开始。有人认为,已然会在骨科、心内等已经有成熟经验的范畴,继续纳入其他产物。
前述靠近国家医保局的人士向八点健闻表示:只要是公家出钱的东西,原则上万物皆可集采。
一切种种,仿佛是在向市场预告,万物皆可集采。但凡国家作为最大支付方的财产,似乎都会走向集采的最终归宿,不是已经被集采,就是走在即将被集采的路上。
*陈广晶对此文亦有贡献
陈鑫、张宇琦丨撰稿
李珊珊|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恭敬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