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937|回复: 1

不能批评和表彰孩子,聪明的家长用横向的头脑鼓励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0 20:18: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0.944em]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对孩子的教导,不可以品评也不可以表扬。
[size=0.944em]咋一看,好像这种观点有悖于我们传统的认知和观念,由于品评和表扬,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我们的教导理念中了。
[size=0.944em]小时间,我们帮妈妈倒了垃圾,妈妈开心地表扬:“呀,不错,会帮妈妈干活了,真棒!”我们喜滋滋地吃上了妈妈给的糖果。
[size=0.944em]“哎呀,怎么又尿床了,你都5岁了,跟你说了做梦想上厕所就赶紧起来,咋不警醒点儿呢?我已经够累了,这周一毛钱的零花不能给你了!”
[size=0.944em]这样的场面是不是很熟悉?险些我们所有人都是从父母亲和其他人的品评和表扬中走过来的。
[size=0.944em]幼年时,父母和长辈是施行者;上学了,老师成了判定我们行为的法官;上班了,各级领导又开始指手画脚我们的工作,他们的尺度又成了评判指标。
[size=0.944em]我们被周围或远或近的人际关系左右着自己的行为,好像在世就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承认。
[size=0.944em]做得好,得到表扬,我们欢乐雀跃,自我感觉爆棚;任务没有完成好,挨批了,我们没精打采,自信全无,觉得自己低到了灰尘。
[size=0.944em]由于我们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徐徐地,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存。
[size=0.944em]开始舍弃真正的自我,而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size=0.944em]上周末,女儿主动要求切土豆丝,她想给我们炒个酸辣口胃的。
[size=0.944em]由于从前都是我切好了她炒,所以对于她的主动请缨我还挺开心的。
[size=0.944em]半小时后,她叫我已往看一下。
[size=0.944em]切得还真不错,比我想象中的好多了。
[size=0.944em]“呀,闺女,切得挺好的,值得表扬!”
[size=0.944em]我大声地称赞了她的结果。
[size=0.944em]“妈,您应该说‘谢谢’比较好,我怎么觉得您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呢?”
[size=0.944em]“嗯?怎么会?我是至心诚意地表扬你呢!”
[size=0.944em]“那假如爸爸这么做了,您还会这样子说吗?”
[size=0.944em]“哦?还真不会,应该会说‘谢谢你’大概‘你可帮了我大忙了’之类的吧?”
[size=0.944em]阿德勒说:“表扬”背后的是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
[size=0.944em]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使用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size=0.944em]女儿的提示给了我反思的机会,由于我们自己就是在品评和表扬声中长大的,也承认这种模式,做得好了得到表扬和肯定,做错了遭到品评和惩罚,这不是很正常吗?
[size=0.944em]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即我们都是同等的人。
[size=0.944em]比如我们和小朋友发言时,最好蹲下身大概是弯下腰,平视他们的眼睛,然后用对待大人的方式和他们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地问询大概发号施令。
[size=0.944em]再比如,看到街边老弱贫病的乞讨者,我们要弯下身把钱放进他们眼前的碗里。
[size=0.944em]二、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size=0.944em]阿德勒说:假如想要和谐地生存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同等的人。
[size=0.944em]用同等的姿态去对待他人,而不是俯视他们,即用横向关系的思维,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根本原理。
[size=0.944em]曾经看到过一个实验:二位成年人说相同的话,一种模式是一个蹲下仰着头,一个俯视他;另一种模式是二人站着大概蹲着相互平视语言。
[size=0.944em]实验的效果令人相当诧异,那位蹲着的受试者心里非常不舒服,说当时的感觉就是“屈辱”。
[size=0.944em]可明明是没有伤害性的对话啊,只是位置不同而已,这就是典范的纵向关系带来的感受。
[size=0.944em]受试者说,他以后再也不会站着和小朋友语言了,也会微微弯腰和比他矮的人举行沟通。
[size=0.944em]这种纵向关系渗透在我们日常的生存中,可并没有引起充足的重视和警觉。
[size=0.944em]这也让我想起了许多年前的一件事。
[size=0.944em]我和同桌关系很好,她家孩子多,物资比较紧缺,零食险些没有。
[size=0.944em]可逐步地,她不要我的零食了,也和另外一位同砚换了位置,声称视力不好,坐到靠前的位置去了。
[size=0.944em]许多年我都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也推测大概是我大大咧咧的性格哪里冒犯她了而不自知。
[size=0.944em]几十年不接洽,我早就把这小事忘记了。
[size=0.944em]可当我看到阿德勒的心理学分析时,它一下子就蹦到了我的脑海里,原来在潜意识里,它始终没有让我释怀。
[size=0.944em]的确,我好心分享了零食给她,可用的是纵向的态度,即俯视的姿态,说不好听点儿就是救济。
[size=0.944em]孩子心性单纯,只想着你没有,那我就给你一些,你吃到了没有吃过的东西,一定也开心。
[size=0.944em]一般不会去关注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分享,也体会不到处于受者位置的她的心思——她就像那位蹲着语言的试验者,心里敏感而充满了屈辱。
[size=0.944em]三、用横向思维处置惩罚人际关系
[size=0.944em]作为父母我们不需要测验,却不能不学习。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size=0.944em]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这个出发点绝对是善意和殷切的,但效果却每每是不被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理解,觉得家长妄加干涉,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使用他们。
[size=0.944em]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呢?
[size=0.944em]由于父母没有用横向关系的思维去表达自己的意愿。
[size=0.944em]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size=0.944em]我表扬她了,她得到的是我觉得她做得好的评价,换言之,判定她的行为“好”还是“不好”是以我的尺度来评判的。
[size=0.944em]假如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尺度、妨碍自己的自由。
[size=0.944em]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
[size=0.944em]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间,就会知道自己可以或许对别人有所贡献,而这种承认更让人感到高兴。
[size=0.944em]女儿并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和分析,只是潜意识里觉得付出没有得到肯定,妈妈没有至心地感谢她,而只是评判了她的劳动。
[size=0.944em]当我至心对女儿说“谢谢”时,她从中得到的是恭敬与鼓励,是她对家庭有所贡献后得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size=0.944em]那么,在教导孩子时,我们应该怎样有聪明地把握分寸呢?
1 、朴拙地、细节化地称赞

[size=0.944em]比如孩子帮忙洗了碗,家长可以说“谢谢你,我本日还真有点儿累了”大概“谢谢你,我正愁要不要先歇会儿再收拾呢!”
[size=0.944em]当孩子不想学习而做各种小动作时,我们要保持平静,哪怕内心翻江倒海,也要好好地与Ta沟通,弄清楚Ta的真实意图。
[size=0.944em]比如:你的字比从前写得大一些,这样看起来更清楚呢!大概铅笔盒里的零碎东西少了,感觉利索多了等等。
2、 恭敬她的私人空间

[size=0.944em]我每次进入女儿房间时会敲门,得到答应后再进入,并且在靠近她房间时还会故意加重脚步声,让她知道有人过来了。
[size=0.944em]把她作为成年人一样对待的好处是:她有变乱会和你商量。
[size=0.944em]我的父母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当我知道我的朋友是被家长这样对待时,心里的羡慕和渴望足以铭记终身,也暗暗下刻意要这样和我的孩子相处。
[size=0.944em]都说活到老,学到老。由于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才会有改正的欲望和空间。
[size=0.944em]而横向关系的思维会指导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尤其是与弱势的孩子。
3、 每一种感情都值得被恭敬

[size=0.944em]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履历与母亲的分离、独自面对陌生的天下、不安全的周边环境、不被理解的感情等等困惑和伤痛,许多成年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变乱在孩子眼里就是天大的事。
[size=0.944em]另外,自从孩子进入青春期,经常会有想哭的激动,也没有什么变乱,就是单纯地想发泄。那就让她安静地堕泪,等感情疏通好了,她就又开开心心的了。
[size=0.944em]我们要恭敬孩子的不同感情,并且换位思索地去理解和共情Ta们,发展的过程磕磕碰碰,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履历和感受,保持间隔,但让你的鼓励和爱护伸手可及。
[size=0.944em]作为父母,只要让孩子知道,无论怎样,我们都会是Ta们的被页粳在家里不需要太理性,Ta们所有的感情都会被接纳和恭敬。
4 、建立发展型思维的心态

[size=0.944em]卡罗尔.德威克说:假如父母想给孩子一件礼物,那么他们能做得最好的变乱就是教会孩子热爱挑衅,对错误感爱好,享受积极,对峙不懈地学习。云云,他们的孩子就不会成为表扬的奴隶。
[size=0.944em]这是发展型思维的模式,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是可以不绝提高的,所有变乱都离不开个人的积极。
[size=0.944em]我们要鼓励孩子发展发展型思维,同时这也是对父母的要求。
[size=0.944em]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拥抱挑衅,积极进取的态度会把孩子带向越来越高的自我实现程度,并且形成不绝学习和提高的良性循环。
[size=0.944em]在尼布尔的祈祷文上说: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担当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聪明,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size=0.944em]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Ta们是独立的个体,值得被恭敬和理解。
[size=0.944em]人生的意义,将由Ta们自己决定。
[size=0.944em]父母是榜样和引导者,但绝对不是孩子的操控者。
你们的孩子,在家里做了家务,你们有没有表扬过他们?大概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品评肯定是大于表扬。
以后要多多表扬孩子,大概给他们个拥抱,这样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12 11:01: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不断的成长自己,你认知的边界就藏着孩子的未来!非常受益这篇文章,感恩作者的分享!对孩子的态度要从原来的纵向关系改变为横向关系,用一颗平等心去尊重你的孩子,把他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你对他的教育态度决定了他的价值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养育孩子就是养育孩子的心,唯有父母懂教育,孩子才能拥有一颗强大的心和旺盛的生命力去面对这个世界。爱孩子,从今天开始就去重视教育和懂得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