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84|回复: 20

盘了这么多年《甄嬛传》,发现她们都穿错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7 21:38:00|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装剧的服饰盘货

文章来源:印客美学

ID:in20160101

作者:小印

编辑:zkey

最近有多部古装剧正在热播,小印追的不亦乐乎。但在追剧的过程中,小印发现:我们常常由于影视剧中错误的服化道而对历史产生误解。
今天就来盘货一下那些古装剧给我们带来的服饰误区。

01

氅衣不是清宫爆款服饰?

清宫剧里女性人手n件的标配礼服“开衩旗袍”,大家肯定都见过吧?
如今的剧越来越讲究服化道,但对于这一服饰,其实一直都穿错了。
我们在清宫剧里看到的“两侧开衩旗袍”,是清晚期才出现的旗装——“氅衣”。
在清朝之前,氅衣是属于男性的服装。
在清人入关后,满人的服饰日益宽大,满人女子在非正式场合穿的外衫因轮廓宽松、袖口宽大,也被混称为氅衣。
氅衣在道光年间才变成满人女子的一种便袍的专称,到光绪年间才彻底火起来,慈禧就是氅衣的最佳代言人。 清宫剧里那些穿着氅衣的女子,其实都是在穿自己的重孙、玄孙辈才有的衣服。
既然氅衣出现的时间很晚,那么在此之前,旗人女子穿的都是什么呢?
答案是:衬衣。 衬衣和氅衣最大的区别在于:氅衣两侧开衩,而衬衣是包裹式的,不开衩。
氅衣 | 衬衣
《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局部)
氅衣每每会开裾处装饰如意云头,而衬衣是没有的。
由于衬衣不开衩,以是不用担心出现露腿的情况,可以单穿,也可以在外边加各种衣服。
而氅衣不能单穿,也不能配裙子,要搭配衬衣穿。
氅衣不能配裙子穿
清宫剧还常常在领子问题上出现错误。
由于是旗装,氅衣、衬衣都是圆领设计,没有传统汉装的立领。
错误的立领设计
直到清末期,立领才开始出现在旗装上,如今的立领旗装大多是民国时期的。
民国时期,身着氅衣的婉容
氅衣另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叫“挽袖”。
我们看到的五分袖的氅衣其实是被折叠而成的,袖内有绣花装饰,挽起袖子就能露出来。
图源:青梅狐狸 到后期,“挽袖”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装饰,袖口内加精美的可替换袖头,方便拆换。
别的另有一点:氅衣非常宽大,完全不修身
以是清宫剧中那些贴称身形的服饰也是不标准的。

02

身份高低决定两把头的复杂程度?

说完了氅衣,再来说说清宫剧里的“两把头”。
同氅衣一样,两把头也并非旗人的传统发型。
旗人传统发型是辫发,男女一样,女人们还会将头发盘在脑袋上。
到咸丰年间,两把头才在旗人画像中大量出现。
孝庄画像
这种发型走的是两侧装饰+不对称的路线,所用花簪多是轻便的小物件。
左右两边会配戴大小差别的“扒花”“戳枝花”等,还会戴“耳挖簪”、点翠“头面”等。
慈安画像
但多数清宫剧中的两把头设计思路是居中突出+基本对称
但直到晚清乃至民国时期,正中一朵大花的造型才可能出现。
头上饰物满满当当的造型也是不会出现的。
错误示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把头的高度越来越高,梳制方式也越来越繁琐。
由于人的真发发量不够,旗人也开始用青缎制作两把头。
但直到清末,两把头也没有发展到某些影视剧中那么庞大的规模。
晚年慈禧
晚清的旗人女子
关于两把头,还曾经盛传过“根据头发高度和所配饰物可以区分后宫女子等级”的说法。这也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两把头的大小取决于它发展的阶段,基本上是随着年代后移而逐渐变大,而不是等级越高头发越高。好比在这张照片中,慈禧侍女的头发比慈禧还高,如果发型高度真与等级有关,侍女有一万个头也不够砍啊!
在同一时期,两把头的大小是差不多的。
在装饰方面,也是有钱就多插点饰品,没钱就少放点,且早期两把头的侧边不会缀有流苏(清末才有)。
两把头没有等级规定的缘故原由之一,是由于它属于低等级的便服发型,不像礼服发型那样有严酷的等级要求。 因此,它只能用于搭配便服,在着高品阶服饰的时候不能搭配两把头。
错误示范

03

斗篷、披风,傻傻分不清楚?


在电视剧中,斗篷和披风总有千奇百怪的形式,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披风是从明代开始流行的,它有袖子,看起来跟正常的衣服没什么区别,一年四季都可以穿。
它起初是男性的服饰,厥后女性也开始穿,直领披风是最常见的款式。
直领披风
别的,女子另有一种立领披风。
它源自于明代女性的立领衫子,基本形式是立领、对襟、两侧开衩,胸前系带。
斗篷是清代的产物,在清代以前没有出土文物、匹配文献以及相关图像。
斗篷最典型的样式是:立领,无帽,无袖,一般后有开衩,长及脚踝。
《西郊寻梅图》清 禹之鼎
斗篷没有袖子,也没有专供伸手的开口。
《金枝欲孽》中这种在衣服上开口的斗篷就是错误示范。
许多服饰是四季可穿的,但斗篷不一样,它是专门用来御寒的服饰。
但它没有帽子,因此需要配合雪帽一起穿。
《红楼梦》里的斗篷就很典型。
甄嬛复宠时穿的那件连帽不开衩的斗篷就是错误示范。
“斗篷大户”梅长苏的斗篷也存在“没有开衩”这一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穿法上,梅长苏的斗篷也与常见穿法差别。
他采用的是双肩包式的穿法:将斗篷的带子从腋下穿过,在背后固定。这样才能让斗篷稳稳搭在肩上。
这种穿法在武将的穿搭中比力常见,一般是将斗篷和盔甲固定在一起。

04

古代男子对“头巾”爱得深沉?

我们在古装剧中总能看到束发的男性角色,并因此觉得古人会扎好“丸子头”啥也不戴就直接出门了。
但事实上,古代的成年男子极少将发髻赤裸的展示出来,越是有身份的人,就越不会这么做。
从兵马俑的形象可见,自秦时起,稍有身份的男子就已经开始包头发了。
自汉代以后,成年男子就几乎不会裸髻了。
唐代流行戴幞头。
魏晋时期放浪形骸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连衣服都不好好穿了,头发却还裹得一丝不苟。
而且,古代男子还会像包礼物一样,在发髻表面戴不止一层东西。
以明代为例,哪怕是日常的装束,都要先戴束发冠,再戴上巾。
明 郭诩 朱子像
明代还流行一种整理发髻用的网巾,也是戴在冠帽里面的。
到了清代,男性都开始剃发,除了羽士之外就没人束发了,但这一时期的羽士们一般也不会以裸髻示人。
可见,古代男子对“头巾”爱得有多深沉。

05

古人不穿能装银子的长袍大袖?

小时候看古装剧,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古人穿长袍大袖,袖子里放的东西却不会掉下来?
这一问题其实涉及两点错误:长袍大袖和袖里装银子
古人的袖子的确是很长的,这一点在陶俑和古画上都有体现,毋庸置疑。
但在宽度上,虽然比现代要宽,但远不及电视剧中那么浮夸。
宽袍大袖虽然仙气飘飘,但确实非常不方便,即使是不事生产的古代贵族一般也不会穿袖子这么大的衣服。
再来说袖里装银子的现象。
早期古装剧中经常出现从袖子里掏银子或银票买东西的情节,这在古代其实是很少见的。
由于一般古人出门只会带铜钱,不会带银票和银子这种大额货币。这就和我们现在不会随手掏支票买水果是一个原理。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啦~
你还知道有哪些古装误区,快来评论区告诉小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8 01:18:13|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影视剧为了讨好观众 不顾历史太正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8 08:04:2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有一集甄嬛在御书房弹古琴,琴放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8 05:45:1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的头饰。我是满族人,没听说, 梳头饰叫两把头。我母亲说过我姥姥会梳蚂蚱头,感觉叫妈扎头吧。也就是现在说的蜻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8 08:06:5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是博大精深,学习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0 14:13:3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视剧都为了美观,按照各朝代标准服饰就不好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5 16:42:0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视剧都为了美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4 16:40:4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电视剧纯属虚构 不要跟历史挂沟 不然误亾子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4 14:49:47|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是博大精深,学习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3 00:11:2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