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江苏一狭窄小水沟竟挤满溪石斑,且均重半斤!网友:这是石斑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2:16|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泉源于@涛,央视网,CNKI,Fishbase。
江苏一狭窄小河沟竟挤满溪石斑

2025年5月14日,IP地址为江苏的博主@涛发布了一则停止目前拥有近8000条评论的短视频,展示的是某处小水沟内离谱的生物量,不过都是单一物种,至于是什么物种?从配文就能得知:“又到了狂拉溪石斑的季候了兄弟们!”
视频中可以看到一条小水沟内密密麻麻挤满了鱼,它们一条挨着一条,前仆后继地朝前游动。倒不是它们多守秩序,而是因为这条小水沟估摸着连30厘米都没有,它们没辙,被迫只能这么游动。




再看这些鱼自己,体长应该在10~20厘米之间,纺锤形的身体表面覆盖栉鳞。背部呈灰褐色,分布不规则深色条形斑纹,似乎越大的个体斑纹越散,体侧靠近暗灰色。它们的头部比例较大。背鳍与尾鳍边缘呈圆弧形,胸鳍呈扇形展开。


没错就是溪石斑,但题目是,这些溪石斑则都那么肥美?每一只都是臃肿浑圆,我之前用“纺锤形”来形容它们的体态显然太公式化了,这些溪石斑应该说是“棒槌形”!
这些溪石斑有多大?从评论区网友跟博主的讨论可以知道,博主表示能有半斤。


网友们非常诧异这些溪石斑怎么都这么大,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肥猪”,于是评论区出现了很多画风一致的网友。


除了对体态的好奇,还有不少人都质疑这些溪石斑是否是人工养殖的个体。


博主对此进行了回复,原来这些鱼并不是这个小水沟里原生的,而是博主去河里钓上来后,放进了小水沟里摆拍的。至于为啥这么大,博主表示可能是质疑的网友那里的资源不太好,没见过这么大的,所以怀疑是养殖。


还有讨论价格的标配评论,但是溪石斑的差别地区价格差异似乎有点太离谱了。浙江余杭的网友表示他们那里市场的溪石斑130元一斤,同IP地址的网友也表示要100元一斤,但是广州的网友却表示也就只需30元一斤!


差别地区价格差异大很正常,尤其是过年等重要节日,但差这么多倍照旧有点夸张。我只能合理怀疑原因在于是否是野生鱼。人们肯定下意识的认为野生纯自然的比较好,这点的对错就不探讨了,总之这个观念使得大部分野生鱼价格远高于养殖鱼,溪石斑也是云云。
根据在苏生活圈和惠农网的数据显示,野生溪石斑的人工成本很高,这是因为其对生境要求较高,捕捞者得去专门找,加上运输的消耗,差别地区的野生溪石斑的价格普遍得50~100元一斤,而浙江等消费程度高的地方,乃至高达158元一斤。贵州等产量稳定的地区,价格则维持在50元一斤左右。


人工养殖的溪石斑通过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因此价格也就较低且波动幅度较小,30~60元每斤的价格就可以拿下。
不得不提

提到了溪石斑鱼,就必须不厌其烦地再说一下它们鱼卵的毒性题目,反正就算不在我这边看,过段时间肯定也会有各大媒体报道的。


溪石斑鱼卵的毒性其实是鱼卵中蓄积的雪卡毒素(Ciguatoxin)。这种毒素是一种强效的神经毒素,某种程度上比河豚毒素还厉害,因为它们的理化性质极为稳定,即使是用100℃高温下加热半小时都不能完全消除其毒素,按理说需要120℃持续加热半小时以上才能没有任何风险。
溪石斑自己其实是不会产生毒素的,那它们的鱼卵中的雪卡毒素咋来的?


吃来的。
某些底栖微藻在特定情况条件下会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而溪石斑鱼它们吃了这些藻类后,毒素就会在其体内堆积,一层一层往下,最终储存在鱼卵中。这是溪石斑鱼的一种计策,通过给鱼卵上毒,使得自己的鱼卵成活率提升。


至于为啥这些毒素对溪石斑鱼自己没有影响,目前还在研究中,有假说认为,溪石斑鱼可能演化出独特的代谢途径,它们的肝脏或肠道中存在着某些特定的酶类能分解毒素。
鱼卵中的毒素对哺乳动物的威胁尤其大,所以人类和猫狗宠物误食鱼卵后可能出现急性中毒。
中毒症状一样平常出现在食用鱼卵后的2~10小时,症状轻点可能就是恶心呕吐,然后肚子痛、拉肚子。更进阶的神经系统症状就慢慢出现了,到时候会头晕、全身不舒服,可能是麻木或者刺痛瘙痒的感觉;如果是症状严重的人,乃至会出现心律不齐、抽搐、呼吸麻痹乃至死亡!


关键是雪卡毒素目前没有特效解毒剂,所以只能针对症状去治疗。


情况污染越严重,溪石斑鱼的毒性就更大。而人工养殖的个体能通过控制饲料和水质来降低毒素,乃至降到没有。所以就有人说自己吃了溪石斑鱼的鱼卵啥事也没有,可能就是吃了养得比较好的人工养殖溪石斑。
相关案例

光说这些信息,没来点真实案例肯定是不行的。


2018年,株洲工地的5名建筑工人因食用淡水石斑鱼卵鱼泡汤,集体出现胸闷、呕吐、腹泻,好在敏捷就医后得以康复;2022年,杭州的王先生因食用溪石斑鱼卵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送医后确诊为雪卡毒素中毒,经治疗病情稳定;2024年,建德市一家五口晚餐食用溪石斑鱼,其中两人因食用鱼卵出现剧烈呕吐、头晕、胸闷等症状,经急救脱离生命伤害;2024年,永康的小俞自行捕捞溪石斑鱼后食用鱼卵,出现了反复上吐下泻的情况。


这些案例中,患者虽然都不算非常严重,但也足以见得这种毒素确实很有可能给我们造成威胁,光是得跑医院就很糟心了。


好吃的鱼卵很多,爱吃直接买安全的,何必自找贫苦?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27A05O3E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