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上海重夺两个“第一”宝座,能守到年末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7:1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来源:期间周报 作者:王晨婷
经济第一大市上海重现快速增长。
今年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以下简称“社零”)总额被重庆反超,相差约146亿元。但在5月,上海重夺守了七年的“消费第一城”宝座。
同样,上海的收支口总值在去年被深圳反超后,于今年一季度重回第一并保持领先。1-5月,上海外贸收支口总额到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第二名的1.77万亿元,守住“外贸第一城”。
强势夺回两大“第一城”称号,上海重新宣告了城市经济的回暖。别的,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方面,上海也动作频频。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举措方案》,全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迈向更高能级。

上海黄浦江(图源:期间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时隔一年,社零增速首回正

今年1-5月,上海实现社零总额6872.11亿元,同比增长1.4%。虽然距离全国社零增速(5%)尚有差距,但这已经是上海近一年来社零增速的首次回正。
2024年全年,上海社零总额1.79万亿元,重庆以1.57万亿元的结果排名第二。在此之前,上海自2018年起,已经一连七年坐稳“消费第一城”位置。但在1-2月的年内首份社零“结果单”公布后,重庆就已经完成了对上海“消费第一城”的逾越。
一季度、1-4月,上海社零总额持续负增长,重庆则始终保持4%以上的增速。直至1-5月社零数据的公布,上海才以69亿元的微弱差距重新逾越重庆,夺回“消费第一城”的头衔。
在一些细分领域,上海今年亦表现精彩,如在去年被北京逾越后,在今年初重新成为春节档电影第一大票仓。
除了大众整体消费热情的逐渐回暖,上海5月以来社零的增长,重要得益于政策上的加码。5月1日,第六届上海“五五购物节”启动,九大商圈近百个商场、约3600个品牌将同步推出“商圈精品推广节”活动,通过各类商圈消费券发放刺激线下消费。
停止6月25日,上海线下消费总金额为3785亿元,日均消费67.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0%。与此同时,“6·18”系列活动的前置也带动了5月线上消费的快速增长。最终,上海5月单月社零实现1516.7亿元,同比增长7.5%,为今年最高。

上海国金商场(图源:期间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在“外贸第一城”方面,上海和深圳两地“缠斗”已久。2012-2015年的3年间,“第一城”称号曾两度易主,此后9年上海一直稳居第一,直到去年深圳收支口总额大涨16.4%,跃居首位。

今年一季度,深圳市外贸收支口总值9901亿元,同比下滑2.8%。上海收支口虽然也同比下滑了2.7%,但总值到达了1.01万亿元,略胜一筹。这一优势也在持续保持。今年前5个月,上海市外贸收支口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同期,深圳市收支口总额1.78万亿元,同比下降1.9%。
上海外贸的核心优势在于外资外企。2024年,上海外资企业收支口占比55.71%,进口占比也高过出口。深圳的优势则在于数目庞大的民营企业,民企收支口总额占比超过7成,出口占比高达62%。
不外今年以来,深圳的核心增长驱动力似乎发生对调,进口开始更多拉动其收支口总额增长。1—5月,深圳出口下降8.6%,进口增长了10.1%,其中5月单月进口总额同比增长12.7%。
与此同时,上海的核心增长驱动力也发生了变化,民营企业在上海出口主体中的地位与日俱增。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有外贸实绩的企业超5万家,其中民企近4万家。改变了长期以来上海外贸重要由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支持的局面。
今年前5个月,上海民营企业收支口增长22.2%,增速高出整体20.4个百分点,占同期收支口总值的37.7%,较去年全年占比高出4.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外贸增长7个百分点。5月份,上海民营企业收支口1477.1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增长27.3%,是上海市收支口增量的重要贡献主体。
“上海外贸数据的快速增长,既有外贸市场主体面对外部冲击时的策略性应对的因素,又有上海产业结构和外贸产物结构的调整性因素,表现出上海外贸主体在应对重大市场变化时的强大韧性。在面临关税冲突等外部负面冲击时,上海商业类市场主体通过提前出货的方式夺取将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降至最低,这与全国同期外贸变化趋势符合。”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伯超告诉期间周报记者。
在出口目的地方面,上海的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在张伯超看来,这为原来的重要出口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对市场波动风险提供了更多选择,从而有益于化解市场风险。

(图源:图虫创意)

但现在来看,深圳和上海两地关于“外贸第一城”的争夺尚有牵挂。例如在出口方面,深圳一连32年蝉联“出口第一城”,其优势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挑衅。今年1-5月,深圳出口总额达10584.85亿元,下降8.6%;而同期,上海出口虽增长11.5%,但总额不及深圳,为7873.8亿元。
经济第一城的下一步

虽然夺回两大“第一”称号,但上海与竞争者的差距并不大,远非高枕无忧。如何保住竞争优势,继续发力,上海还面临着不少待解的题目。
在消费方面,虽然上海1-5月社零增速回正,但整体餐饮收入尚未回正,今年前5个月仍同比下降2.5%,可见消费活力尚未完全规复。在“6·18”“五五购物节”等营销活动退潮后,线上线下消费可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也值得关注。
5月底,《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举措方案》发布,提出32项具体举措提振消费。其中,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丰富悦己消费、挖掘邮轮消费潜力等内容聚焦新型消费模式。如支持经营主体结合古典园林等开发主题文旅秀演项目,支持宠物伴随等业态发展,鼓励二次元经济健康发展,放大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家赛等国际顶级赛事溢出效应等提法都备受年轻消费者关注。
在张伯超看来,为了进一步激发上海消费市场新活力,上海需要进一步发挥自身开放优势。“通过策划像古埃及文物展等文博大展活动打造爆款引流赋能,融合商旅文体展促消费潮流化,放大文博大展和赛事演艺活动结束后的持续引流,有望改变客流和消费流量的瞬时‘潮汐效应’为可持续的‘长尾效应’。”

上海F1大奖赛的现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图源:期间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商业侧方面,张伯超以为,上海要尽快顺应中美商业“边打边谈”的常态化形势,保持灵活应对,加强与外部市场互动,创建中美关税波动预警机制,联合金融机构开发运价期货等避险工具,稳定市场预期,加强供应链韧性。其次,上海要抓住难过窗口期,加速推动龙头企业强化本土化布局。
现在来看,部门外资外企紧缩的压力依旧存在,但前期民营企业的快速增长已经为上海外贸提供了新的支持。逐渐走出外贸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后,随着下半年国际形势的逐渐清朗,收支口的进一步回暖也值得期待。

上海迪士尼乐园(期间周报王晨婷/摄)

依托自贸区、金融中心与全球网络,上海的外贸优势是独特的,也提供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基础。2023年底,国务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80条措施,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日前,国务院印发意见,将试点成熟、成效显著、风险可控的77条试点措施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整体作业时间减少50%,带动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货物比例从12.6%提升到18.6%,在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跃升首位;进一步推动保税维修新业态创新发展、规模提升。2024年,上海关区保税维修收支口规模超过了1200亿元,同比增长73.9%。
金融也是上海可以继续扩大的独特优势之一。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举措方案》,力图通过五至十年建立,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实现“全面提升”,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当代国际金融中心。
6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准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一如既往推动更多金融开放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全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再上新台阶。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05A027OW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