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每拨付9元,地方需承担1元。视觉中国/图
2025年是推行“国补”的第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等相干部门,向地方安排了3000亿元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个资金规模是客岁的两倍。
在补贴范围上,今年突出的特点是“扩围”。
比如,将客岁的8类传统家电扩展至12类,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也被纳入。有些地方还增长了投影仪、无人机、扫地机器人……数码产品也首次纳入全国补贴。
据有关部门介绍,今年1月和4月已分别下达两批共计1620亿元的中央资金,后续还将有1380亿元的中央资金在三、四季度分批有序下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方,正在做关于“国补”的市场调研。6月23日,她就“国补”的施政重点、资金分配、批次安排等问题,担当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
品类扩围,资金翻倍
南方周末:国补已进行两年,2025年相比2024年,在补贴范围、情势等方面有哪些变化?
刘方:2025年,在补贴范围上,大幅扩围,新增高关注品类。家电领域,2024年覆盖冰箱、洗衣机、空调等8类传统家电,偏重能效品级(一级/二级)。2025年进行品类扩容,新增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扩展至12类,部分地区(如湖北)进一步纳入智能门锁、投影仪、无人机等“8+N”新兴品类。
空调限额放宽,单用户可补贴空调数量从1台增至3台,满足多房间换新需求。
数码产品首次纳入全国补贴,包括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3类。
在汽车方面进行补贴门槛与范围调整,比如,将国四排放标准的燃油乘用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
家装与新兴领域方面,新增智能马桶、扫地机器人、适老化改造(如防滑地面)补贴。北京对智能家居单品补贴最高2000元。
在补贴情势上,全国31省份开通线上申领,比如京东、云闪付App搜索“数码省2000”等。
资金规模上,总量翻倍但分配动态化,且向成效好的地区倾斜。
总体来说,2025年国补政策预计在延续“促消费、惠民生”基调的同时,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下沉市场倾斜,通过“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资金规模适度扩张,但更注重效率。
南方周末:国补的资金来源是什么?中央和地方怎样分担?
刘方: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直接向地方安排的资金总体按照9:1的原则,实验央地共担,即中央每拨付9元,地方需承担1元。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各省级财政根据中央资金分配情况,按比例安排配套资金,省以下经费分担办法由省级财政确定。
别的,一些地方还结合当地工作进度和实行情况,在中央下达以及按比例配套资金以外,再额外安排地方资金。
为什么要分批次下达?
南方周末:过去一段时间,传出部分地区国补暂停的消息,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干部门都做了回应,表示1月和4月已分两批下达1620亿元中央资金,后续还有1380亿元中央资金在三、四季度分批下达。分批次下达的考虑是什么?
刘方:分批次下达,目的是平衡全年财政支出节奏,避免资金过早集中投放,导致后续政策“断档”。比方,前两批1620亿元已支撑上半年消费高峰(如“五一”“618”),剩余1380亿元将在下半年关键促销节点(如“双11”)释放,确保政策全年连贯性。分批次下达也可根据前期执行效果,动态调整资金分配。
此外,分批次下达便于匹配消费周期与促销节点,比方:第一季度(1月)配合春节消费旺季,释放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需求;第二季度(4月)衔接“五一”假期和上半年促销,刺激换新需求;未来的第三、四季度将覆盖暑期、国庆及年末“双11”等购物节,维持消费热度。
南方周末:如何应对商家骗补套补、“先涨价后打折”等行为?
刘方:各级政府已构建了多层次、全链条的防控体系,覆盖事前考核、事中监管、事后追责及技术赋能等环节。
如,贵州对报名参加家具换新的活动商户,由市(州)实地召开现场考核会,重点抽查商户近三个月销售价格、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严防商户乱涨价、销售“三无”产品。
南方周末:未来,还有什么管理手段和方式可以跟进?
刘方:下一步,建议整合全国通用的消费补贴数据平台,做好数据共享和自动比对,简化考核流程,提升监管能力。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既有智慧监管平台上,嵌入以旧换新智能化监管模块,使用区块链技术全程追溯补贴流向,强化风险防范,推行如家电“唯一编码”等手段,防止企业弄虚作假、骗补套利。
建立举报奖励机制,严惩“先涨价后打折”、伪造生意业务、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约束等手段,将违规企业纳入信用“黑名单”公开曝光,取消其参与活动资格,并追缴国家补贴资金,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南方周末:国补已进行两年,这背后是2024年开始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政策”的落地,它对经济发展实际产生的效果如何?
刘方:可以看两组数据。5月,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干商品,合计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个百分点。1-4月,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2%,延续客岁较快增长势头。
这表明“两新”政策在促进投资流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市场方面发挥了告急作用。
南方周末记者 梁婷
责编 张玥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06A0001L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