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6月,中国车市上演罕见一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表现:
6月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达98万辆,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14.7%,
不但终结了过去几个月的下滑趋势,还实现了显著反弹。
在新能源高歌猛进的大背景下,燃油车的这波增长令人颇感不测。
它提醒我们:燃油车还在世,而且活得还不算差。
杀不死的燃油车,重新找到平衡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无需质疑。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为1095万辆,此中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50.5%,占据主导。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预测,全年渗透率突破60%“毫无压力”,蔚来CEO李斌更大胆预言大概超过70%。
但现实是,燃油车仍然服从着半壁山河,上半年销量达542.6万辆,占比49.5%。
这不是新能源的失败,而是燃油车在激烈竞争中的顽强守土,也从侧面印证了汽车消费远不是一场纯技能革命,更是一场关于场景、信任、代价与政策博弈的长期战役。
合资品牌反弹,撑起燃油车最后的荣光
6月,合资品牌燃油车零售51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增长6%。
这批老将再次站上了火线,成为燃油车市场回暖的重要推手。
从一汽-大众的大众品牌到上汽通用的别克GL8、昂科威Plus,再到北京现代全新伊兰特、途胜L,它们在代价战、产物优化和渠道调整中逐步找回市场节奏。
它们背后站着的是一批仍然认同“稳定、保值、维修便利”的消费者,是一个尚未被智能化、OTA和纯电驱动全面征服的主流群体。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新能源车如潮流般攻城略地时,燃油车仍能在6月实现逆势增长。
这是一次由实际利用需求、代价友好和品牌积淀共同推动的反转。
政策或将微调,燃油车迎来“喘息”机会
值得留意的是,中央及各地政府近期反复释放出稳定传统车消费的信号。
全国乘联会公开表示,报废更新等政策会更增强力地实行,并期待“油电同权”“油电同强”,给燃油车留出合理发展空间。
政策的大概微调,反映的不是对新能源方向的动摇,而是对市场节奏与用户多样性的尊重。
中国市场之大,不大概靠单一技能路径就能包打天下。
推动更新换代,不等于一刀切;鼓励新能源,也不是让燃油车一夜消散。
与其说燃油车“回光返照”,不如说是市场与政策在努力寻找一条“油电共融”的中心路径,保持节奏,稳住产业,避免阵痛过剧。
6月的这波“逆流”,也许不会改变新能源终将占主导的趋势,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件事:燃油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燃油车仍将在广阔的市场空间中与新能源车共存。
它大概不再代表未来,但依然满意着当下广泛的出行需求;它大概不再是政策宠儿,但依然是产业链稳定的压舱石。
与其不停高喊“终结燃油车”,不如静下心来,正视它的现实代价。
未来一定是新能源的,但现在,还轮不到给燃油车盖棺定论。
天塌不了,因为燃油车还没彻底倒下。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2A06LUZ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