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中国哪些城市最先“热崩”?Nature点名,风险正向当地迁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3:4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ature发表了两项针对中国城市与全球城市的最新研究:哪些城市将在未来成为高温住院黑洞,哪些人群和疾病正悄然走向脆弱,以及为什么某些看似正确的“降温工程”可能反而增长死亡。
本文共计:4336字 | 14分钟阅读

“出门就像被牛舔了一口。”这句北京网友的自嘲,在今年的夏天被转发成了天下表情包。

7月初的北京,37℃的气温叠加 80% 以上的湿度,雨水一夜蒸干,清晨开门迎来的不是风,而是一股能把人包裹成“北鲸”的白色水汽。

与此同时,中国“冷极”根河的地表温度计指向 39.5℃,东北多处地表温度冲上 60℃+,山东气象站更是轮替包揽天下最高温榜单。

这个本该“去南方避暑”或“去北方纳凉”的传统观念,在一周之内被热浪击穿。

段子之外,是愈发麋集的危险信号:列车滞留车厢闷到砸窗、宿管大爷疑似中暑去世、养殖场鸡群集体趴倒、整车生猪被消防高压水枪“抢救”……高温不只是在制造不适,它已经开始啃噬生命与资产。

我们习惯用体感形容这个夏天:闷、黏、烫。但要答复“到底在失去什么”“谁最危险”,仅靠感受并不敷。

1
今年为什么这么热?

如果说往年“热”主要靠白天晒出来,今年的闷热则是“从里到外同时加码”。

造成这种体感非常,可以拆成三个“叠加效应”:

1. 副热带高压北跳偏早、强度偏强。

今年西平静洋副热带高压提前“上顶”华北,与大陆暖高压脊携手“盖帽”中东部——晴空少云、下沉增温,近地层被持续烘烤。

下沉气流还会抑制对流,把热量“压”在城市上空,形成稳定热穹顶。

2. 暖湿季风把“水汽炉”推向北方。

副高边沿的气流像传送带,把南部水汽一起送进华北、东北。

结果是北京在无大雨的情况下湿度冲到 80%+,和华南沿海互换角色。

高湿意味着汗液蒸发效率骤降,人体散热通道被“半封”,同样的气温,体感温度更高。

3.热得早、热得久、夜不凉。

统计显示,七成以上省会级城市今年首个≥35℃高温日较常年提前,西安、石家庄、银川等地提前一个月以上。

进入夏季后,多地夜间最低气温逼近或凌驾 30℃,“日夜连轴热”使身材无法通过夜间降温修复,次日便以更高核心温度进入新一轮暴露。

再叠加城市下垫面大量硬化、空调排热与交通废热,形成局地热岛“二次加热”,让高温从“天气事件”转向“持续背景场”。

体感的闷、黏、喘并非偶尔,它们是大尺度环流+水汽+城市化共同放大的结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数值温度,今年的中暑、热射病事件更集中——当高温来得更早、湿度更高、夜间不降,人体与医疗系统的“恢复窗口”被压缩。

2
中国人正被高温送进医院

若要将 “今年真热” 的体感转化为可指导决策的科学依据,需答复三个核心问题:高温会将哪些人送进医院、风险集中在哪些地区、在时间维度上会形成多大的财政压力。

Nture最新的研究恰好回应了这些问题 —— 研究团队整合了 2021-2023 年天下 301 个城市(覆盖 90% 以上地级行政单元)7000 余家医院的逐日住院记录,针对六类气候敏感疾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 / 代谢、精力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妊娠相关疾病(GRD)),通过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DLNM)为每个城市拟合出 “温度 — 住院” 关系曲线。



随后,他们将这些城市级的暴露反应关系与 CMIP6 三种碳排放景象(低排放:SSP1-2.6;中排放:SSP2-4.5;高排放:SSP5-8.5)的未来气候数据耦合,模拟了在无额外适应措施的假设下,到 2100 年的超额住院人数,并结合当地 GDP 构建了 “住院负担经济指数(HBEI)”—— 这一指标可直观衡量 “医疗成本相对经济承受力”。

1.当前空间格局已暗藏 “未来风险增量”

研究发现,中国高温健康风险并非均匀分布,而是沿 “西北 — 西南弧形带” 形成复合风险走廊:从甘肃、新疆东部到四川盆地一线,夏季极端高温与冬季及过渡季的残余寒冷叠加,使得呼吸、循环等慢性病在整年差别阶段反复被触发。

值得注意的是,妊娠相关疾病呈现出清晰的 “北热南冷” 敏感分界 —— 北方城市在极端高温日的相对风险(RR)显著高于南方,这提示我们过去对产科高温脆弱带的忽视。



2.脆弱人群结构远比传统认知复杂

老年人(65 岁以上)因血管调节功能退化、基础疾病负荷高,在所有疾病种别中贡献了最多的超额住院绝对人数。

青少年(0-18 岁)虽基数较小,但在北京、武汉等大城市,其对高温的风险增长 “斜率” 更陡,这与青少年体温调节机制未成熟、叠加学习与户外活动暴露有关。

孕产妇则以高温非特异性敏感凸显 ——RR>1.1 的城市数量远多于寒冷景象,生理循环负荷与胎盘灌注对热应激的放大效应,使其成为易被忽视的风险缺口。

可见,仅 “关照老人” 的传统防暑框架已显不足,“老年人 — 青少年 — 孕产妇” 的三角结构才是未来适应计谋的优先关注对象。

3.高温正在重塑疾病谱

六大类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对极端高温的相对风险提升最显著(部分城市 RR 可升至 3 倍以上),高温高湿环境会强化炎症反应与感染扩散。

妊娠相关疾病借由北方敏感带成为结构性新增风险点。

循环 / 代谢类疾病则受老龄化与热应激的协同影响,构成风险 “稳定底座”。

这些差异意味着:若政策仅在宣传层面聚焦 “中暑”“热射病”,将遗漏巨大的慢性病触发链条。



4.不控排将导致风险曲线陡峭上升

在高排放景象(SSP5-8.5)且无额外适应措施的假设下,到 2100 年,极端高温可能累积触发约 510 万例超额住院。

而低排放路径(SSP1-2.6)可显著 “压平” 这一峰值。

换言之,减排不仅是长期气候议题,在健康账户上,它等同于提前削减一笔 “未来不可持续的刚性支出”。



5.财政压力的 “错位” 更值得警惕

通过 HBEI 可见,高排放景象下,中等发展地区(如西南、部分西北地级市)反而面临天下最高的相对压力:经济体量尚不足以吸收激增的医疗成本,却又缺乏一线城市的公共资源冗余。

到 2100 年,这些区域与东北部分城市将构成 “财政脆弱带”,呈现出高温健康负担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当地迁移的趋势。

数据显示,高排放景象下天下极端高温超额住院成本约 51.9 亿美元,是低排放景象(5.54 亿美元)的 9.4 倍 —— 这部分差额,正是通过能源转型与精准适应可 “挤出” 的健康红利。

3
综合“城市高温风险榜”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把中国的高温健康风险从“单个指标”拼成一张多维画像——空间、疾病、人群与财政四条主线交织,勾勒出未来最“危险”的城市清单。

1. 空间格局:复合风险的“地理底板”

当前与未来增量主要“长”在 西北—西南弧形带:从河西走廊、陕甘宁交界到四川盆地一线,夏季极端高温抬升呼吸与循环系统住院,秋季/冬季残余寒冷又触发慢性病急性化,冷热双向应激整年接力,是超额住院的主引擎。

其后是华北与中部平原,目前以“湿热 + 夜不凉”削弱人体恢复为主,在高排放景象中逐步向第一梯队靠拢。东北部分当地城市则构成“潜伏带”——一旦盲目实施降温工程,热岛的冬季保护被削弱,净风险可能由正转负。

2. 脆弱人群:从单点关注到“三角结构”

住院增量并非均匀来自所有人群。“老年人(65+)”是绝对量最大贡献者;“青少年(0–18)”在大城市中对高温的风险斜率上升最快,校舍制冷缺口放大暴露;“孕产妇”在北方形成高温敏感带,高温日相对风险显著。

三者构成“老年人–青少年–孕产妇”三角,替代过去单一“关照老人”的被动模式。

相应地,预警推送、避险设施和医疗绿色通道需在三角顶点均衡布局。

3. 疾病结构:慢性病触发链条才是主战场

六类气候敏感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对高温最敏感,是第一波住院峰值;妊娠相关疾病出现“北热南冷”分界,是新增风险点;循环/代谢疾病叠加老龄化构成“稳态底座”。

如果只聚焦“中暑/热射病”,则会忽略这条更大的慢性病触发链。

应在社区医防体系中,将三类疾病的监测指标与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联动,提前调配急诊本事和药品。

4. 财政承受力的“灰犀牛”

从确诊病例看,一线城市数值高,但其财政与医疗冗余足以吸收打击。

真正的系统性风险在 中等发展当地城市:位于复合风险带,病例增速快,而 GDP 基数不足以摊薄成本,HBEI 上升最快,构成“财政脆弱带”。

高排放景象下,这些城市与部分东北城市一起成为潜在的财政挤压点。

财政转移支付与适应性基础设施补贴应基于 HBEI 分层,而非仅看温度或人口。

5. 治理优先序列:四类先行试点

综合以上四条主线,可形成清晰的举措优先级:

复合走廊核心城市:同步部署“减排 + 医疗韧性 + 季节性热岛管理”一体化示范。

北方高温敏感产科城市:产科楼宇制冷逼迫标准、孕期热应激筛查与快速转诊。

校园制冷缺口大的城市:专项资金补齐空调与“冷避护点”,实施错峰课程。

HBEI 高值二线城市:将高温健康预警与医保支付上限、应急基金联动,防止财政透支。

两项研究共同指向:高温健康负担正在由沿海发达区向当地中等发展区、由显性的热伤害向隐性的慢性病急性化迁移。

如果治理仍停留在“夏季降几度”“植树多少万株”式 KPI,将错过拐点。

应以年度净死亡变化、HBEI、脆弱人群覆盖率作为核心评估指标,实现投入—健康收益闭环。


4
别急着一刀切“降温”

那是不是赶紧降温,就一劳永逸了?

别急,温度低也有温度低的毛病。

在公众认知中,城市热岛险些被视作纯粹的 “负面存在”—— 它让夜晚难以凉爽、放大热浪危害,于是 “多种树”“屋顶刷白” 成了各地不假思考的标配手段。

但Nature一项覆盖全球 3280 座城市、高出六大洲四种气候类型的最新研究,却给出了颠覆性结论:热岛是一柄双刃剑。

它在夏季确实会增长热相关死亡,却在冬季显著 “保命”;若忽视这层冬季保护,某些看似正确的降温工程反而可能导致年度死亡净增长。



研究的技术路径,首先是将 “热岛 — 死亡” 关系精确到每座城市。科研团队整合了 MODIS 遥感的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ERA5 再分析气象数据,以及全球 700 座城市已有的 “死亡率 — 温度(M-T)” 曲线,通过随机森林算法,结合气候与社会经济特征外推,为 3280 座城市分别推断出最低死亡率温度(MMT)及完整的 U 形风险曲线。



随后分两步盘算:一是比较 “有热岛” 与 “无热岛” 景象下的热相关、冷相关死亡率,量化现存 UHI 的净影响。

二是模拟两类常见冷却计谋

(1)按人口密度分档大幅增长植被覆盖。

(2)按初始亮度分档提高地表反照率(如屋顶、路面 “刷白”)—— 对整年死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放入 2050 年 SSP2-4.5 变暖背景,检验这些计谋的可持续性。



结果十分明确。

从全球平均来看,热岛效应使冷相关死亡率下降 51.5%,这一减少量是其导致热相关死亡率上升 11.7% 的 4.4 倍 —— 也就是说,在年度尺度上,UHI 带来了显著 “净收益”。

背后逻辑在于:高纬度或寒冷气候带城市的死亡曲线最低点对应的气温百分位(MMP)较高,暴露在低温一侧的时间更长,而城市硬化与累积热储让冬季气温抬升几度,足以大幅削减呼吸、循环系统的死亡。

以莫斯科为例,UHI 削减的冷死亡是其增长热死亡的 11 倍以上。与之相对,雅加达等热带城市因整年热暴露占主导,热岛难以产生冬季收益,净效应可能转为负值。

更值得警惕的是,“降温工程” 的效果往往与直觉相悖:无论是大规模增绿,还是显著提高反照率,在全球多数非热带城市,都会增长冷相关死亡,且这部分增长量远超热死亡的减少量,导致年度净效应为负。

研究显示,增绿计谋使冷死亡平均上升 6.6%,是热死亡下降的 5.1 倍;“刷白” 计谋的冷死亡上升幅度更大,是热死亡下降的 5.6 倍,部分大洋洲城市的年度净陵犯尤为显著。

原因并不复杂:这些工程确实降低了夏季峰值温度,但同时削弱了热岛在冬季的 “保温” 功能,导致更多人死于寒冷。

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便将同样计谋放入 2050 年变暖景象,这种负面净效应仍旧存在 —— 全球变暖带来的冬季升温,并不足以抵消工程本身造成的额外降温。

这是否意味着 “什么都不做”?

研究给出的答案是从 “降温” 转向 “智温”:通过季节性可调屋顶反照率、落叶树种设置、分区化绿化等方式,在热季释放降温效益、在冷季恢复保温功能。例如,利用热致变色涂层、可卷收遮阳膜、可调角度光伏组件,夏季提高反照率以反射太阳辐射,冬季降低反照率或收起遮阳设施以蓄热;共同夏季遮阴、冬季透光的落叶乔木,实现整年风险最小化。

与一次性 “刷白” 相比,这种计谋的工程可行性正快速提升,其成本可通过减少的年度净死亡与能源开支部分对冲。

对中国而言,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尤为具体。东北、华北乃至青藏高原东缘的城市,历史上冬季冷相关死亡高于热相关死亡,若简单照搬 “增绿 + 高反照率” 模板,可能在年度尺度上增长净死亡。

这些地区更必要的是季节性可调质料与高落叶率绿化组合。相反,华南、部分云贵高原低纬度区域因整年热暴露占主导,适度增绿与反照率提升可在评估后推进,但仍需关注夜间低温事件对老年人的影响。

由此,城市治理的考核逻辑也应升级:不再以 “夏季降几度” 作为唯一 KPI,而要将 “年度净死亡变化” 与长期 HBEI(健康经济负担指标)纳入项目论证。

参考资料:

1.Wang, S., Zhan, W., Zhou, B. et al. Dual impact of global urban overheating on mortality. Nat. Clim. Chang.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5-02303-3
2.Liao, S., Pan, W., Wen, L. et al. Temperature-Related Hospitalization Burden under Climate Change.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52-w
3.图片泉源于网络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4A028EE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