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最近刷到一条新闻挺感慨的,微软最新一轮再次裁员约9000人,加上之前裁掉的员工,总数达到了15000人。
一名知恋人士透露,这波裁员,涉及差别地区、部门和各层级员工。
也就是说,并不是某个岗位有风险,而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机会均等面临淘汰。

看网上众多推测,说这次裁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受环球大情况影响,另一个是飞速发展的AI人工智能。
有个大厂程序员留言说“我们不是裁员,是给AI腾工位”。

想起之前挺火的一件事,某微软工程师,在公司兢兢业业奋斗25年,却一夜之间被裁掉。
他的妻子公开怒怼:“他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公司,却在一刹时被扫地出门。”
确实,于个人而言,这种系统性改革,特别残酷,但于公司而言,这是技术浪潮下,必然的发展规律。
除了微软,英特尔、花旗银行、宝洁、谷歌、IBM等知名外企,都在大刀阔斧裁员。

[color=rgba(0, 0, 0, 0.9)]还有之前很多人向往的国际4A广告巨头,也纷纷开启了大规模裁员计划。
[color=rgba(0, 0, 0, 0.9)]不得不说,那些曾经光鲜亮丽、待遇丰厚、大家欣羡的“外企精英”,就这么毫无征兆被AI替代,变成了所谓的“外企难民”。

图:多家4A公司裁员数据对比(2023–2025)
其实,这件事也给我们父母敲响了警钟,过去这种看似可以或许保障一生的职业,如今变得越来越脆弱和不确定。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阅教诲的方向,培养孩子适应将来多变情况的能力。毕竟,时代淘汰一个人,从来连招呼都不会打。

要有“游牧思维”,不形成路径依赖
前段时间,我学会了一个词叫“游牧思维”,是主持人大冰直播间里提到的。
他说,面临工作要有一个基本的心态,用个比喻,不要用农耕思维,而是要用游牧思维来面临它。

大冰举了个例子,如果是农耕思维,就是这块地是我的,我必须得种,种的时候必须长庄稼,什么冰雹、蝗虫灾害都不能来。
并且,你还要一直守着它,让它长出来麦子、庄稼才行。
这样的话,就会把一个人锁死,过于执念于一件事,也会患得患失。
可换成游牧思维,逐水草而居,哪个地方有水草,我们就去哪吃,哪个地方好,我们就随时去哪里。

农耕和游牧的概念,放到现实中,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状态,是否局限和固定。
比如,特别怕失去一份工作,特别怕改变一个行业,特别难以应对突然起来的变故,这就是农耕思维。
那游牧思维,是不把时间浪费在纠结上,不形成“路径依赖”。
即使不走这条道,那我换条道走也行,此地不留爷,那再找水草丰美之地就好。
其实,放在教诲里,就是培养从小孩子形成这种思维,多一点松弛和自由度。
就像考大学很重要,考不好也能另寻他路,这个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就抓紧时间学东西,换别的谋生方式。
我特别附和大冰直播时,强调的一句话:
“能力提升是长线,在任何时候,都要多学东西,你能碰到什么,就学什么;能抓住什么,就先可够得着抓住。”

因为“游牧思维”背后的核心,是多方面的复合能力,要学好数理化,也要学好科学、艺术、审美、体育等。
还有些看不见的能力,像资源、人脉、社交、沟通力等,在关键时刻,它们都能助人一臂之力。
说白了,让孩子多学本事,多学技能,才能支撑他们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图:大宝在上思辨课
修“善变”内功,心态随时做好准备
作为一个曾经的程序员,我深有感触,时代发展速度是意想不到的。今天是AI替代了很多岗位,明天或许会出现更多可替代性技术。
恰如有个观点所言:技术性改革,不是取代岗位,而是覆盖岗位。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能做到,就是教会孩子修炼外功之外,还要修“善变”的内功。
什么是“善变”的内功?
在我看来,就是接受改变的能力,让孩子知道,可以站在高处,也能身处低谷,无论面临什么处境,都能随时转变心态。
要清楚一件事,铁饭碗不存在了,也别总想捧金饭碗,关键时刻奔着用饭去就好。
就说外企裁员这事,有人耿耿于怀,无法接受,但也有人很快放下,重头再来。
我想到一个典型的例子,谷歌大规模裁员中,54岁高管金女士成为被优化的一员,当时她也感觉难过沮丧,天都塌了。
可很快她调整好心态,上岗另一个工作,去做网约车司机,后来又在星巴克做兼职咖啡师。
那段时间,她同时做了三份兼职,每周工作约70个小时。

左图为曾在谷歌做环球交流总监的金女士,右图为在星巴克兼职做咖啡师的金女士
图源:左图延世大学官网,右图Businesslnsider.com
很多人会质疑,曾经的大厂白领,一定有足够积蓄支撑生存,为什么要做这些底层工作。
但金女士的回答很有启发性,她说,之所以这样选择,是为了挑战自己,学会应对和克服所面临的困难。
从零开始学习这些工作,也让她收获很多,意识到在新范畴的不足,得到谦虚的态度,和对自我的认识。
我理解,是训练心理的下沉,能屈能伸,即使没有特定的岗位高光,也能在其他工作中振奋精神,找到价值,得到更好的机会。

找到热爱的范畴,深耕下去也是赛道
我们之前文章也提过很多次,从小让孩子找到热爱,发掘他们的兴趣,做喜欢并擅长的事,那么爱好也会变成赛道。
因为热爱这件事,从来不必要外部驱动,而是靠内在驱动。
它或许开始不是为了赢利,仅仅是为了一种快乐的体验,比如做手工、摄影、画画、舞蹈、唱歌、跑步等等。
可任何一个范畴,只要做到专和精,持之以恒的努力,量变就会产生质变。

图:二宝画画得国际金奖
就像前段时间,武大化学博士叨叨转行成为脱口秀演员,有网友觉得是人才的浪费。
可叨叨坚定的认为,读博的过程,让他意识到自己不是顶尖的科研工作者。
但在说脱口秀时,能让一两百人同时开怀大笑,就是最棒的化学反应。
如今,叨叨所创办的剧场,几乎夜夜爆满,上座率与好评率也特别高。

所以,在将来多变的时代下,真正应对改变的东西,反而是发自内心那种不变的东西。
这起初只是,孩子学习之外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但将来很可能成为他们谋生的斜杠工具。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一段访谈中,有个观点我很认同:
“在热爱的驱动下,你会拼命地去追求,你并非要成为某个范畴的顶尖人,而是带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心,想要好好去研究它。
那基于热爱,最终你不赢都很难。”

从这个角度看,不要让孩子只专注学习,却忽略了挖掘内心喜欢的事情,因为唯有热爱能抵御万难,并成就万千可能。
末了,我想说,AI确实会替代很多岗位,外企会大规模裁员,但这没什么好恐慌的。
正如很火的一段话“The most profitable niche is you!”翻译过来“利润最高的赛道是你自己!”
总结起来,时刻有转变赛道的能力和勇气,用兴趣培养离钱最近的爱好,并持续深耕下去,这比追任何风口,都要来得更有保障的多。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31A03GQK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