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力折现,批量制造“百万富翁”
作者 | 林玉麒
编辑丨于婞
来源 | 野马财经
在股东减持公告发布的那一刻,一场涉及“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第一股”的联影医疗(688271.SH)上百名核心员工的财富盛宴悄然开启。
8月3日,联影医疗发布股东减持公告称,公司五大员工持股平台——宁波影聚、宁波影力、宁波影健、宁波影康及上海影董,因“自身资金需求”,计划在2025年8月25日至11月24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或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1337.66万股,占总股本的1.6231%。
若按公告发布前8月1日收盘价133.31元/股计算,本次减持最高可套现约17.83亿元。减持完成后,这些平台的持股比例将从6.62%降至5%以下。
二级市场对这场盛宴反应平淡,公司股价在短暂下跌两天后又开始回弹,截至8月8日,报收130.7元/股,总市值1077亿元。
“批量造富”进行时
2011年薛敏建立联影医疗时,就埋下了这场“造富盛宴”的种子。
2013年至2020年期间,联影医疗通过董事会下设“薪酬委员会”向激励对象发放假造股份绑定核心人才。激励对象在此期间持有的假造股份享有分红权和具有特定时点转换为员工持股平台财产份额的权利。2020年,联影医疗的假造股计划调整为员工持股计划。
为此,联影医疗在2017年就设立了5家员工持股平台,也就是此次减持运动中的宁波影聚、宁波影力、宁波影健、宁波影康及上海影董。这些平台的执行事务合资人均为公司董事长兼联席首席执行官张强。
图源:联影医疗《招股书》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上市前,联影医疗员工持股计划的持有人共有830名,主要为公司现任员工以及对联影医疗作出紧张贡献的人员。
不过据《招股书》表现,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持有公司股份的并非平凡员工,大部分都是公司高管,也有部分核心技术人员,且员工持股结构呈现金字塔分布,其中实控人薛敏持有952.46万份份额,占比15.87%,为第一大持有人。
图源:联影医疗《招股书》
2022年8月22日,联影医疗成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随着2023年8月锁定期竣事,财富兑现通道开启。
引人注目的是,这已是员工持股平台第二次大规模减持。上次减持发生在2024年4月15日至7月22日期间,累计减持747.15万股,合计套现约8.94亿元,因为没有披露套现的具体情况,外界根据人数大致推算,按每位员工落袋匀称金额约111万元。
这次减持计划源于“部分员工提出所持股份的出售申请”,且本次减持规模更大,按最高1337.66万股测算,人均可套现222万元。核心研发人员因持有更多股份,预计还将有部分员工晋升“万万富翁”行列。
根据2024年度报告,截至2024年末,公司员工总数突破8000人,进入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的800余名员工约占总人数的10%。
联影医疗在公告中强调,本次减持计划不会对公司治理、持续性经营产生影响。公司还表示,减持计划的实施存在减持时间、减持数量、减持价格等不确定性。
减持时间点微妙
员工减持计划公布时点颇为巧妙,恰好处于业绩回暖期。
2024年,联影医疗的业绩较往年体现不佳。客岁营收103亿元,同比下降9.73%,净利润锐减36.08%至12.6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由正转负,暴跌567.15%至-6.19亿元。
2025年一季度业绩回暖明显,公司营收24.78亿元同比增长5.42%,归母净利润3.7亿元同比微增1.87%,但净利率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至14.75%。一季度末,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较客岁年末有所改善,但仍旧没有扭亏,为-3.53亿元。
联影医疗是一家专注于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的中国企业,公司致力于为环球客户提供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并建立了环球化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网络。自设立以来,联影医疗持续进行高强度研发投入,致力于攻克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等大型医疗装备领域的核心技术。
图源:罐头图库
公司定位是“国产高端影像设备领导者”,但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MRI超导磁体关键技术来自日本,CT探测器仰仗德国,PET-CT晶体供应链悬于海外厂商。这些“卡脖子”环节使公司在环球贸易摩擦中如履薄冰。
2024年公司业绩出现下滑,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是因为联影医疗持续增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受国内设备更新政策落地节奏的影响,行业团体规模较上年同期有较大收缩,尽管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水平,国内收入仍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不过国联民生在研报中以为,鉴于公司是国内影像设备龙头,环球化布局空间大,未来服务收入及高端产品占比提升,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中信证券也持乐观态度,称“2024年业绩符合预期,海外市场高增长,国内市场短期承压,主要受医疗行业合规要求提升、医疗设备更新换代政策落地进度相对滞后影响。”该机构以为,随着设备更新政策渐渐落地,国内市场有望回暖。
海归博士创业
领导员工造富
联影医疗造富背后,是实控人薛敏的两次创业传奇。
薛敏1957年出生于湖北麻城,1982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后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磁共振物理硕士学位。1988年赴美深造,获凯斯西储大门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在克利夫兰医学中央(CCF)任高级研究员,参与环球前沿影像系统研发。
1998年,41岁的薛敏从美国归来,在深圳创办迈迪特,率团队研制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一举填补国内空白。然而迈迪特很快遭遇核心零部件被外企“卡脖子”的窘境,2002年被西门子收购。
2011年,薛敏在上海创办联影医疗,并提出“三个必须”战略,即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尺度。在他的领导下,联影陆续推出天下首款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探索者、天下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等创新产品。
2022年,联影医疗刚刚上市,公司市值一度超过1700亿元。薛敏在当年的身价也达到345亿元,位列《胡润百富榜》第140位;不过随着公司股价的回落,到了2024年,薛敏在《胡润百富榜》排名已经滑落至228位,财富值215亿元。
而在如今减持的五大员工股权激励平台中,薛敏的持股比例最高。
图源:罐头图库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以为,股东减持一样平常不外乎两种原因,自身变现需要或看淡前景,但是从目前医疗行业的板块走势来看,看淡前景的可能性有限,同时作为员工持股平台,对自身变现需要的关注也会更高,特别是上市后激励变现也是员工广泛的诉求。
财经评论员皮海洲以为,如今很多IPO公司都在做员工持股平台,但真正能惠及平凡员工的很少,因为基本上都是一些高管持股。而且,减持对信心的打击,本质上是一种需要二级市场投资者来埋单的长处输送。虽然公司客岁业绩下滑,但员工减持还是拿走激励,并不受业绩下滑影响。员工持股平台的存在现实上对中小投资者来说并不公平。
“当然,员工持股平台一样平常都会包括一些真正的核心技术人员”,皮海洲以为,“给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是应该的,他们是公司的命根子,这也是公司留住人才,让人才共享公司发展成果的一种方法。但不少公司的持股平台会夹带一些私货,这是其中蕴含的问题。”
别的,值得留意的是,联影医疗旗下联影智能于2025年6月宣布完成10亿元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易方达、上国投资管领投,包括上海联和、盛石资本、保览投资、苏创投、均为创投、清松资本、张家港创投、联影集团、联影医疗等机构共同出资完成。从融资引入机构投资者的布局来看,联影智能已具备独立融资能力,未来不排除单独IPO的可能性。目前,该公司最大股东是联影集团,持股24.08%,现实控制人薛敏直接持股3.59%,最终受益股份31.48%。
联影智能专注于医疗AI领域,提供多场景、多疾病、全流程智能解决方案,涵盖影像分析、智能诊断、数据管理、疾病预测等。其依托联影医疗的设备渠道与临床数据,形成“设备+AI”的协同模式。两者存在一定的关联交易。
看来,在资本市场尝过甜头的薛敏,野心并不会止步于布局A股一家上市公司。而紧随其后的联影智能的核心员工,薛敏应该也不会亏待,未来也有机会通过股权激励共享公司成长的果实。
你怎么看联影医疗马上要开席的这场核心员工的“财富盛宴”?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9A06OOE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