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田羽
赚钱与突破封锁并行,这是中芯国际二季报通报的核心信号。
近日,中芯国际发布2025年二季报,经营利润同比大增近7成,产能使用率继续抬头至凌驾90%。
在全球芯片扩产潮下,中芯国际每年投入约75亿美元扩建产能,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但其依然稳住需求并取得亮眼业绩。尤其在成熟制程领域,中芯国际份额已升至全球第三,距离三星仅差1.7个百分点,地位进一步稳固。
更重要的是,成熟制程带来的稳固现金流,正反哺研发投入,使其摆脱对外部融资或补贴的依靠。每一次技能和产能升级,均与中国半导体财产摆脱“卡脖子”困境紧密相连。
换句话说,财报中的亮眼数字背后,是中芯国际以成熟制程为支点,通过“市场驱动+自主造血”的战略闭环,踏实推进技能突破,正在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攻克关键封锁打开缺口。
国补红利在减弱
2025年二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营收22.09亿美元,同比增16.2%,环比微降1.7%。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3.9%提升至20.4%,带动毛利润同比大增近七成。
尤为亮眼的是,中芯国际当季的经营利润为1.51亿美元,固然环比第一季度下滑了凌驾50%,但同比实现了凌驾7成的增幅。
不过,由于“其他收入、净额”大跌,下滑至二季度不足1000万美元,终极导致中芯国际归母净利润降至1.32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均降落。
在业务结构上,智能手机还是最重要的下游板块,占比凌驾25%。不过,在数据层面呈现出轻微隐忧。
数据表现,中芯国际的手机业务营收占比,在2025年二季度、一季度及2024年二季度分别为25.2%、24.2%和32%,对应收入为5.57亿美元、5.44亿美元和6.08亿美元。尽管环比略有回升,但同比下滑。
要知道,中芯国际2024年手机业务收入同比大增凌驾40亿元,增幅达37%。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手机市场的反弹。2024年,中国手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增长5.6%,时隔两年触底反弹。
背后的关键推力,无疑是“国补”政策的红利释放。
在消费趋于谨慎、换机周期延长的背景下,补贴为消费者提供了明确的换机刺激。尤其是3000-6000元的中高端机型,补贴力度更明显,加之AI手机概念升温,需求释放集中。市场传闻中芯国际与某“H”系列高端机厂商深度合作,这类机型在政策刺激下带来的增量,对业绩贡献显著。
但从2024年近四成的同比增幅,到2025年二季度的同比下滑,即便“国补”政策仍在连续,其刺激效能已明显减弱。
由此可见,对于中芯国际来说,当前“国补”政策更多扮演着“托底”的角色,尽管仍在发挥一定作用,但刺激力度的边际递减已成事实,2024年那般强劲的拉动效应恐难重现。
扩产悖论
业绩亮眼之外,中芯国际不得不面对的是全球产能大扩张的利与弊,既要捉住成熟制程的汗青机遇,又必须直面扩产潮下的价格压力与市场风险。
近年来,全球晶圆厂的扩建浪潮堪称史诗级。国际半导体设备与质料协会(SEMI)数据表现,2022-2023年12英寸晶圆厂设备投资连续增长,并预计2024-2027年将有75座新厂投产,全球总数突破234座,其中成熟制程产能占比约七成。
群智咨询预计,2025-2029年全球成熟制程产能年复合增长率约7%,中国大陆的增速更高,接近11%。华泰证券测算,到2027年,中国大陆12英寸成熟制程产能全球占比将从目前的29%升至47%,8英寸产能份额稳固在25%左右。
成熟制程需求的长期稳固性,与其在智能手机、PC、家电、电动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关。过去五年,在地缘政治和国内终端企业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大陆晶圆代工特殊是成熟制程板块实现了快速扩张。
中芯国际在这一轮扩产潮中的节奏颇具辨识度。管理层将将来3-5年的扩产形容为“匀速直线活动”——每年新增约5万片12英寸产能,75亿美元年度投资的八成投向设备采购。
2025年二季度产能使用率92.5%,较一季度的89.6%和去年同期的85.2%明显提升。这某程度反映出,中芯过程的“匀速直线活动”,算是精准呼应了市场需求,现有产线仍处于紧均衡状态。
得益于产能的稳步释放,中芯国际全球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今年一季度,以6%的份额位列第三,是全球前五中唯一实现环比增长的企业。
不过,扩产带来的价格压力已开始显现。中芯国际本季度销售单价环比降落6.4%,销售片数环比增加4.3%至239万片。管理层解释称,“在国表里政策变化的背景下,渠道加紧备货补库存,我们积极配合客户保证出货,这种情况不停持续到三季度。”
但这种“价跌量增”模式的可持续性始终存疑,因为当前销量增长部分依靠下游渠道的政策红利备货,一旦智能手机等主力市场的政策托底效应减弱,中芯国际的经营压力将陡增。
华泰证券预计,代工价格或在2026年进入下行通道,这将考验中芯国际的产能调控与成本管理能力。
突破封锁的武器
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半导体财产的限制不停加码,从将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到施压ASML限制先进设备出口,再到限制美国公民在中国半导体公司任职,封锁范围持续扩大。
在这样的汗青坐标系下,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产能扩建计划,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供需逻辑,成为破解"卡脖子"困局的关键武器。
起首从技能积累维度看,成熟制程的持续优化为先进制程突破提供了关键支撑。两者在核心工艺原理上存在共通性,成熟制程的积累可在精度控制、质料适配等方面为先进制程打下底子。
其次,成熟制程的规模化运营形成稳固现金流,这为高投入、长周期的先进制程研发提供了资金保障。2022-2023年,中芯国际研发费用均接近50亿元,2024年达到54.47亿元。这种依托市场需求“自我造血”的模式,比依靠外部融资或补贴更具持续性。
再次,财产生态的外溢效应不可忽视。成熟制程的扩张带动本土供应链企业生存与成长,形成国产替代的配套体系,为突破先进制程瓶颈提供协同创新的平台。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Chiplet技能,为中芯国际提供了“技能绕道”的大概。
这个技能可以简单明白成“芯片界的搭积木”。传统芯片是把所有功能都集成在一块完备的大芯片上,就像一个“全能选手”。但越先进的制程,做这种“全能大芯片”的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相比之下,在Chiplet技能下,可以把芯片的不同功能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芯片”,就像积木块,每个“小芯片”只负责一项或几项功能。最后,再通过特殊的封装技能,把这些“小芯片”像搭积木一样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备的芯片系统。
这样既发挥了先进制程在关键功能上的优势,又使用了成熟制程的低成本和稳固性,还能灵活搭配不同“积木块”满足不同需求,好比车载芯片、手机芯片可以用不同组合。
这种技能能让中芯国际充分发挥成熟制程的优势,通过“成熟制程小芯片+少量先进制程小芯片”的组合,做出市场愿意担当的高性能芯片,相称于绕开了部分技能封锁。
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战略,是在复杂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局中的理性选择。2025年二季度利润同比大增近七成、产能使用率破九成的表现,表明这种路径短期内有效。
这或许不是最快捷的路径,却是在现有格局下最务实的选择。
参考资料:
半导体芯闻《中芯国际赵水师:产能使用率逼近满载,告急状态或连续至10月》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2A050XM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