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19|回复: 0

为什么父母这么用心,还会养出这么利欲熏心的白眼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1 16:49:42|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世上,自私自利的孩子太多太多。
打开手机,随处可见如许的新闻:
有为了一盘番茄炒蛋,破晓四点吵醒父母,为他录制做菜视频的留门生;
有以留学为名,骗走爸爸300万去挥霍的女儿;
有反对母亲二胎,逼迫母亲流产的中门生;
有因为母亲拿不出钱,在机场捅了母亲9刀的留门生……

就在前些天,网上又曝光了一则新闻:
南充市有一位母亲为了劝叛逆的儿子好好学习,竟在大街上向儿子下跪。
可无论母亲怎么痛哭恳求,甚至给孩子叩首。孩子都一脸无动于衷,自始至终没有扶起母亲。
谁能说这些父母不专心?他们险些倾尽全力,想要好好培养一个出色懂事的孩子。可为何总是事与愿违,这些被专心培养的孩子,不仅并不出色,甚至还成长为自私自利的白眼狼?

也许,答案就藏在父母的养育细节里。
那么,毕竟什么样的家庭、怎样的教育误区,容易养出自私的孩子呢?

父母爱得太满

容易养出自私的孩子

教育学家洪兰说:“过度喂养的爱,剥夺了孩子关怀他人的能力。”
多少家庭,万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有求必应”。对孩子爱得太满,就会让孩子天然而然觉得本身是天下的中心,他所享受的齐备,都是理所固然的。
孩子在二三岁时,会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物权敏感期,开始分辨“你的”“我的”;
到了三四岁,孩子会喜好占据和支配本身的物品,不喜好别人“侵占”本身的物品。

在这些阶段,孩子表现出“自私”的行为是正常的。但如果大人不去引导,那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容易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如许的场景:
家里买了价贵的水果,就一个劲地让孩子吃,孩子吃得越多,家长越是高兴;
孩子上学了,家长会告诉孩子,只管好好学习,别的都不消操心;
孩子结业了,又为孩子找好工作,倾尽全力为他买车买房……

可遗憾的是,父母越是无私,孩子就越可能自私。当你不遗余力,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等到有一天,你给不起他想要的“最好的东西”时,孩子就会嫌弃你,认为你无能。

无心的举动

会让孩子丧失同理心

除了爱得太满,家长一些无心的举动,也可能会粉碎孩子的同理心。
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过一个例子:
一名女士和她的女儿在市肆里选冰淇淋。母亲问:你想要哪种冰淇淋?

女儿说:“我想要香草的。”
母亲说:“有巧克力的。”
女儿说:“但是我想要香草的。”
母亲又说:“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好巧克力的东西。”
可女儿对峙说:“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母亲末了说。

你看,仅仅是选冰淇淋这一件小事,就能反映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
而这种控制又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埃文斯提到:“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本身的定义,就会信赖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妈妈一直试图否定女儿的感受,将本身的感受强加在她的身上。
她认为孩子“倔”,其实是想告诉孩子:你不知道你本身的感受,我才知道,而你居然不认可。
在如许环境成长的孩子,会渐渐丧失了自我。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有样学样,和父母一样,喜好把本身的意志强加到别人的身上,于是又丧失了同理心。
迷失自我、无法体谅他人、丧失同理心,这就导致了孩子会成长为一个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拿爱来威胁孩子

让孩子变得更自私

拿爱来威胁孩子,也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更自私。
比如有些家长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殊不知,一句无心的气话,却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父母把爱标上了“价码”,就等于告诉孩子:我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只有满意了我的要求,我才爱你。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把“威胁”当成武器,制服家人。尤其是对家里的长辈,这一招更是无往倒霉。
当孩子说出:“你不允许给我玩具,我就反面你玩了!”“你不帮我穿衣服,我就不消饭了!”很多长辈还沾沾自喜,觉得孩子真聪明。
殊不知,孩子会越来越自私,会把对别人好当成筹码去索取本身想要的东西,而再也不愿意无条件地付出本身的爱。

如何培养一个不自私的孩子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气培养出不自私的孩子呢?
其实,教育孩子的秘诀,就藏在一样平常生活中。
l 重视餐桌习惯
李玫瑾传授曾多次提到,餐桌习惯对于小孩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肯定要重视餐桌习惯或礼节。

比如,不允许孩子吃独食,再好再贵的东西,也要家人共享;又比如,不允许孩子随意翻食物;不允许孩子把喜好的食物放到本身跟前。
这些看似很小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l 给板凳揉揉疼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比如尹建莉,就曾在她的书中提到一个方法,叫做给板凳“揉揉疼”。

当孩子不小心磕到板凳,哇哇大哭起来时,家长会怎么做呢?
很多家长的做法是:对着板凳一顿拍打,大吼着:都怪你!好像要给孩子出气。
而尹建莉却认为,如许的做法不可取。
因为板凳磕到孩子,是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不是板凳造成的。如果拍打板凳,孩子就会有一种心理:我不能吃亏,我吃亏了就要“报复”。

那么,假如孩子磕着了小板凳,好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尹建莉认为,我们可以先安抚孩子。等孩子好些的时候,再顺势而为,告诉孩子,小板凳被我们撞痛了,我们来摸摸小板凳,吹吹小板凳,安慰它。
同样一件小事,不同的教育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前者孩子学到了报复,学到了不宽容;而后者,孩子学会了善待,培养了同理心。
l 不要否认孩子的感受


控制孩子、否定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丧失自我,还会粉碎孩子的同理心。
因此,家长应该克制本身想要控制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

比如孩子在考试之前说“妈妈,我好紧张啊。”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回答?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有什么紧张的,没关系的。”可能还有些家长会直接叱责说:“你现在知道紧张了,复习时做什么去了?”
你看,这就是在否认孩子的感受。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达:“妈妈能理解你的感觉。当我面对重要的事情时,我也会很紧张,甚至睡不着觉。”
这一刻,孩子会认识到,紧张是正常的,她焦虑的心情也就能得到舒缓。与此同时,她的感觉得到了认可和理解,她也就更愿意去理解他人的感受,而孩子的共情能力,也在悄悄地培养起来。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自私,只是在与父母长久的互动中,让他们形成了“天下只有我,别人只能对我好”的观念。
不要等到把孩子培养成自私自利的白眼狼时,才悔恨莫及。生活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做一个故意人,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才气培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