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气息的手工月饼,有一种浓浓的“乡愁”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的月饼能让一家人团聚温暖升华。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吃上一口儿时的传统美味月饼,已经成为多数人心中不可多得的美好记忆。而正是对这份传统月饼的执着,李春英一家始终默默坚持接纳传统的工艺,以包管月饼纯正的味道,让人们感受到中秋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亲情团圆的温暖。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安蓉
9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秦州区德义和李记糕点店,采访到了对传统月饼制作有着特别情怀的李春英,凭着对传统的坚持,李春英一直坚守着手工制作月饼的传统技艺,凭着一份初心,把最简单的食材制作成最好的美味。
记者看到,在这个面积不大的临时糕点制作间里,和面机、大烤箱、称重称、用于和面的大案板应有尽有。这时的李春英和两个姐姐和面的和面,包馅的包馅,姐妹三人井井有条地繁忙着。

李春英一边拿着小勺子往擀好的月饼面里装馅,一边颇有感触地说道:“别看这一点点的月饼,它这里面装的馅可是不简单呢,绿红丝、玫瑰、黑芝麻、白芝麻、桂花、橘皮、白糖都要按比例和在一起。而且和面也要很讲究,做月饼的面粉要很精细,和面时还要加入蜂蜜,这样做出的月饼油而不腻、甜而不粘,把面和好以后,还要静止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让面粉和水分充分融合,这样做出的月饼才更加松软,口感更好,一口下去就能感受到月饼满满的浓香。”
就在李春英向记者介绍做月饼的工序时,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门外吆喝道:“给我买20个月饼!”,李春英在里面应声道:“好的。”然后就给这位老人拿袋子装月饼,当李春英把月饼递给老人时,老人笑着说:“这马上八月十五了,娃娃都要回来了,昨天就打电话说他想吃这种手工月饼,原来我也会在家做,可是,现在年龄大了,实在是做不动了。”
李春英说:“现在做传统月饼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都是机器化制作,但我始终觉得我们这种纯手工制作的月饼有种独特的‘情感味道’。”
其实,李春英家所开的这家糕点店已经有30年了,李春英告诉记者,她们姐妹四人做月饼的技术还是自己的父亲亲自传授的,因为她们的父亲年轻时一直给陕西人做月饼。后来,她们姐妹四人便开了这家糕点店。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家店一开就是三十年。而且生意一直都特别好,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买。可就算是来买月饼的人再多,李春英也是不慌不忙,从容淡定,因为制作月饼的每道工序都要非常认真,而且为了包管月饼极佳的口感,她们只会备好近二、三天馅料的量,不会储存太多,并且接纳手工制饼,这样才能包管做出来的月饼口感鲜酥、味道纯正。
她笑着告诉记者,每年的这个时候,她们姐妹几个每天都要加班加点的制作,供不应求。“每天都是月饼还在烤箱里没有出炉,一些顾客便已站在外面列队等候了。”
别看这块薄薄的月饼,存续着人们厚厚的乡愁。李春英告诉记者,对于这家小小的糕点店,可能也就是每天做做传统月饼与糕点,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但对她们姐妹几个人确实意义非凡,因为它不仅是她们养家糊口的来源,还是她们青春岁月的印证,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的她们都不再年轻,大姐因为要照看孙子现在已经不在店里了,就是年龄最小的她今年也已经58岁了,加之现在店面已经被房东收回,现在只是临时搭建了个制作间做月饼。过完今年的八月十五,她们就要关门了,所以这几天她们姐妹三人更加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珍视自己做出的每个月饼和点心。
谈到店面要关闭,李春英多少还是有些伤感,可让她欣慰的是她们家做传统手工月饼的技术还是传承下去了,现在侄子在西关的糕点店也经营的很好。

对于这种传统月饼的追寻,今年三十多岁的刘璐也很有感触,她也是李春英店里的老顾客,刘璐告诉记者,她对于中秋的记忆还是停留在小时候,那时候她经常住在位于西关里的奶奶家,每年中秋,奶奶都会提前做好五仁月饼,等他们回家过节。“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五仁月饼里被我嫌弃的橘皮丝的味道,我每次吃的时候都会把橘皮丝扯出来,然后再大口大口吃月饼。可现在奶奶做的五仁月饼再也吃不到了,没想到,原来被我最为嫌弃的橘皮丝成了现在最想念的味道。所以现在只能买一些手工月饼,来填补那些思念。”说着刘璐的眼神里有些哀伤。
现在社会的发展是越来越快了,可人们对于美食的渴望确是回归到最传统的味道。中秋节将至,这种传统手工月饼最能寄托记忆中浓浓的乡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