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学,有一种观点将绩点称之为校园里流通的“硬通货”。很多学生在追逐它的同时,又对其“怨声载道”。
曾以学霸聚集而闻名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后简称“生科院”)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向部分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吹响改革号角:取消绩点考核,采用“粗线条等级制”(ABCD)进行成绩评定。一年多之后,北大校报一篇记录生科院取消绩点的文章被网友发现,一时之间在社交媒体中引发热议。
取消绩点,采用等级制成绩评定的做法并非北大生科院的首创。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等级制成绩评定改革曾引发关注,后续清华调整了等级制绩点的评定办法。近10年来,学生人才评价方式的探索从未停止。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发布,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国院校开始为“唯分数论”等教育问题的改革而破题。
在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之下,北大生科院的学业评价制度改革有着更值得思考的时代意义。
“取消绩点”落地
北大生科院取消绩点的改革措施在2022年的春天拉开帷幕。
这年的春季学期,生科院开始在部分课程中试行等级制成绩评定方式,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面向2020级(含)之后的本科生。
根据之前其他院校成绩评定探索的经验,生科院采取“粗线条等级制”评定方式,学生的成绩可以采用5种评定方式:A(85-100分)优秀、B(75-84.9分)良好、C(65-74.9分)合格、D(60-64.9分)基本合格、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