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QQ登录
微信登录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积分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城事杂谈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织里跳蚤
房产资讯
关于我们
导读
首页
房产
装修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娱乐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房
招聘
拼车
二手车
服务
生活服务
城事杂谈
跳蚤市场
便民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育儿交流
›
育儿论坛
›
帖子
寻忆织里⑤ | 画虎
@浙E车主,最新消息!明年继续免费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 电视剧 ]
营养均衡食谱大全:不同人群的膳食搭配方
[ 理财 ]
木头姐重仓三巨头:特斯拉、Roku、Roblox
[ 电脑维修 ]
一场持续百年的脑科学争论,终于迎来最有
[ 理财 ]
宗庆后遗产纠纷背后,宗馥莉名下多家娃哈
[ 理财 ]
宗馥莉因遗产被起诉娃哈哈称家族事务与业
返回列表
发帖
查看:
363
|
回复:
0
初中生杀人埋尸案后, 更让人担心的事正在发生……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在线
积分
333236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3-29 21:39:36
|
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随着邯郸那起“初中生杀人埋尸案”事件发生后,大家都愤愤不平:我们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会不会害了他们?
事实上,受远古基因的影响,“攻击性”是人与身俱来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始终存在争议。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去接住孩子“坏”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去毒,不仅能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也能保护他们免受罪恶的觊觎。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
........................................
邯郸事件热度不减,或许是“邯郸三害”的效应,最近网上全是儿童、青少年犯罪相关的新闻,看得家长担惊受怕,甚至怀疑人性。
梅州一名13岁男孩在路边拖走小女孩,疑似猥亵;
四川凉山一名13男孩,遭14岁女孩纠集多人辱骂、殴打;
男孩性侵8岁女童,因不满14岁不予刑事处罚;
驻马店一名学生因未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心怀不满,下课后拿一把小刀将老师扎伤后跳楼……
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网上有很多法律博主进行科普,这里就不多赘述。但大致结论就是:
如果没有意外,残忍的未成年凶手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结论实在令人沮丧,也让很多父母担忧:这世界怎么了?为什么好人得给坏人让路?如果凶手不被惩罚,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学“坏”?作恶为什么不需要付出代价?
我们教孩子要做个善良的人,是不是会害了他们?!
或许全中国的父母都在等待一个结果,去决定自己的教育方向。
今天,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一点建议:如果想要保护孩子,
教育的态度可以有那么一点健康的“坏”。
人性的善恶就是硬币的两面
这里所谓“坏”,是指一个人的攻击性。
未成年凶手之所以让父母们坐立难安,是因为他们太有破坏性。
2023年6月,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显示:
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
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数,较2020年分别上升30.2%、42.8%。
国外未成年人犯罪趋势也同样严峻。
《犯罪心理学》披露了一则国外数据:“过去10年中,由青少年法庭审理的儿童违法犯罪者数量增长了33%,导致了整个司法界的关注……13岁以下的儿童,占到了青少年被逮捕案犯的9%左右。”
这些儿童犯罪者应了一个规律:
年龄越小,犯罪越早,罪恶越大,持续越久。
“根据研究,比起青少年时期违法犯罪,儿童违法犯罪者长大后变为严重、暴力和持续犯罪者的比例,要高2到3倍。”
儿童青少年犯罪者比例惊人(图源《犯罪心理学》)
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是个全球性的问题,这真的让人很难放心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怕孩子被伤害、也怕孩子被带坏。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坏”得这么不健康?
心理学大咖武志红在《深度关系》里,这样诠释一些儿童的恶:
“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是看见。
原始的生命力可以视为中性的、灰色的,当被看见后,就意味着被照亮了,变成了白色的、彩色多姿的活力;当不被看见时,就会成为黑色的、死寂的东西。”
一些品行不端、有犯罪潜质的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得到看见,父母丝毫不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导致孩子内心积累了很多黑色、死寂的东西。
这些东西会放大攻击性,让孩子对别人怀有很大恶意,觉得别人要害自己;或者攻击自己、觉得自己很“废物”。
而一些犯下罪行的孩子,不但不被看见,还被父母灌输了很多焦虑。
就像恶贯满盈的“黑老大”孙小果,从小目睹父母吵架,7岁那年父母离婚,妈妈只满足他的物质需求,不关心人格成长,把孙小果养成了一个强奸多名女性的犯罪者。
充满压力的家庭环境、整天吵架的父母、长期被忽视的内心感受……
这些,都会增加一个孩子内在黑色的部分。
成年人想象不到孩子的恶,也是因为成年人有能力调整自己,而当孩子内心黑色的部分,超过光明的部分,整个人会浸泡在一种“毒性”里,随时可能失控。
你的善良要有所锋芒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些“坏孩子”虽然会表达攻击性,但能够与别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
就像《家有儿女》的小雪,有一集父母想把小雪的东西送人,被小雪果断拒绝,并且反过来教育父母:
“拒绝本来就不需要理由,你们肯定是患上了取悦别人的毛病。”
除此之外,她还早恋、染发、顶撞大人……然而小雪并不招人烦,相反,父母、兄弟、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她的学习成绩也非常好。
这是因为:小雪虽然有“坏”的部分,但总体上是“好”的。当小雪不同意把自己的东西送人时,父母第一反应不是责怪她不懂事,而是问她:“请问你是如何做到果断拒绝别人的?我们怎么做不到呢?”
这种好奇和询问,就是在“看见”小雪的内心感受。
一个充满“看见”的家庭环境,赋予孩子内心有很多积极、光明的部分,让孩子虽然有攻击性,但总体上是无毒的。
为什么一些孩子坏得“有毒”呢?比如,殴打父母、离家出走、沾染不良习惯……排除一些天生反社会人格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在家里不但不被“看见”,还被灌输了很多焦虑。
《深度关系》里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女孩想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件事,比如喝水,她启动了一个喝水的念头,然后选择用什么杯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喝水和倒水。
如果这个过程被阻碍破坏,比如父母非让她按照他们的方式:用指定的杯子、以指定的方式喝水和倒水……
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意志被破坏,存在方式不被“看见”,仿佛“死”了一次一样。如果孩子总是被破坏,就会感到自己一次次“死亡”,这让她对要做的事产生负面情绪,难以投入。
一方面,她心里很生气,满腔愤怒使她对外界充满警惕、恶意和敌意;另一方面,她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会报复、惩罚她,或者会伤害到别人,对此感到内疚。
恐惧和内疚,就是一个孩子心里的“毒”,毒积累到一定程度,攻击性就会失控。而作为父母,如果能接住孩子的恐惧和内疚,看见并化解一部分孩子的焦虑,就能给孩子净化“去毒”。
孩子经历了父母的净化,就会变得很有分寸:敢于攻击别人、保护自己,同时能控制自己的“坏”不过度伤害别人,还会对一些“有毒”的孩子感到相处不舒服,避开他们。
攻击性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去毒”的孩子也仍然有坏的一面,但这种“无毒的坏”,会成为他们保护自己的铠甲。
父母家人能看见孩子、给孩子“去毒”,孩子的人格发展就会高度成熟。
就像我一个朋友的孩子,看绘本时,非常不喜欢周围有声音干扰,如果爸妈的手机发出提示音,她会大声训斥父母:“你发出声音了了!你讨厌!我要把你丢出去!”
但当父母告诉她:“我们爱你。”这个年仅5岁的孩子会说:“我爱你们,比你们爱我还要多。”
无论你是好是坏,我对你的态度都不会变
简单做个总结——
“有毒”的孩子,坏得很有破坏性,父母不但无力看见他们,还灌输了很多焦虑,导致孩子内心有太多黑色部分;
“无毒”的的孩子,向父母传递焦虑,被父母看见、接住、缓解一部分焦虑,这个过程支持了孩子,让他们内心有很多光明的部分。
就像《深度关系》写的:
肆无忌惮地释放攻击性的感觉很好,而关系能容纳这份攻击性,于是,这份容纳也给彼此带来了愉悦。
武志红讲了一件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父母从来没有说过“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这种话,这些话暗藏着父母的焦虑。在学习和考试上,父母一直是任由他自己发挥,考好考差都不会改变对他的态度,这让他体验到“无论我怎么样,父母都爱我”。
有段时间,他的学习成绩上下摇摆很厉害,但很少陷入焦虑。因为父母那种“无论你怎么样,我对你的爱都在”的态度,给他完成了“去毒”,是他不会想要破坏自己和外界。
后来,他遇到一位沉浸在暴怒中的来访者,内心有很多黑色部分,看待外界充满了敌意和恶意,并且想无情地惩罚、报复所有人。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探讨黑色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的内心感受被他看见,“毒性”变得越来越弱,敌意和恶意也越来越淡。
“当他们发现,他们是可以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是可以真实表达攻击性的,而且关系还会因此越来越好……他们就可以得到疗愈了。”
武志红“看见”来访者,为他完成了“去毒”,其实就是父母为孩子“去毒”的过程。
首先,允许孩子用语言表达攻击性。
比如:听孩子讲述自己有多讨厌父母某一点、有多不愿意做某件事、对今天发生的某件事有多不高兴;
孩子表达完攻击性之后,无论言辞多激烈都不做评价,只是温和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知道你的想法了,我很高兴你能对我说出来,而不是伤害自己和别人。”
最后,引导孩子思考对错、辨别善恶。
比如:“你今天说了脏话,我听着有点刺耳,你觉得对别人说脏话,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刚刚说你很想离家出走,离家出走这件事,你觉得有哪些好处,哪些坏处?总体上是好事,还是坏事?”
尽量不去灌输焦虑,而是看见孩子的焦虑,能养出一个健康强大的孩子,同时卸下父母的心理包袱。
当亲子关系双方都可以大大方方表达不满、释放攻击性,这样的关系就会温暖、健康、有力量的。外界有毒的“坏”,也很难撼动这样的关系。
对孩子来说,这就是:
只要我的家是好的,我便是光明的。
来源:
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27A02C78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寻忆织里⑤ | 画
名单公布!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
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举行
《焦点访谈》关注湖州!
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
织里镇家园志愿广场本周活动预告
防诈骗小课堂,提高警惕!
7天1检!常态化核酸检测提醒!
浏览过的版块
时尚丽人
友情链接
浙沪导航
imtoken钱包官网下载
网站目录
NBA直播
欧冠直播
关闭
站长推荐
/1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浙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湖州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客服电话
13362228119
电子邮件
511400718@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