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81|回复: 3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是这三种父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4 18:04:5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妙黛有言
来源:曾奇峰工作室(zqfxlgzs)
每一位家长,都盼望自己能养出自信满满的孩子。
可家长总有一些“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举动,造成很多孩子的自卑。
我们总以为,自卑孩子的面貌是胆小怯懦,永远都是害怕谨慎的样子。
其实,自卑的面貌多种多样,有些看起来疾声厉色的孩子,内心也是自卑的。
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讲过如许一个小故事:
三个小孩都是第一次去动物园玩,站在狮子前面时,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
第一个孩子躲在妈妈死后,说我想回家。
第二个孩子脸色发白,双腿颤抖着说,“我一点也不害怕”。
第三个孩子恶狠狠地瞪着狮子,问妈妈“我可以向它吐口水吗?”
其实这三个孩子,都非常害怕,只不过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面对恐惧的时候,有的人躲闪,有的人用一个强大的面具防御,有的人把恐惧藏起来,假装不存在。
自卑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却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孩子对自己深深的不认可。
他们大概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良好,大概觉得拒绝别人非常困难,大概一直渴望别人的认可,大概过于喜欢表现自己,甚至,他们可能总是喜欢贬低别人,表现得傲慢和自负……
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在用举动,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和自卑。
谁都不想养出自卑的孩子,可一个自卑的孩子,大多与他背后的家庭有关。
01 比较!永远的假想敌
有一个朋友,她是出了名的“凡尔赛”。
她明明既漂亮,又有成功的奇迹,另有完满的家庭,但是她总说自己焦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
时间久了,身边的朋友总是调侃她:你每天让我们月入五千的人,安慰你这个月入3万的。
其实,她并不是在夸耀,而是真的自卑。
别人觉得她漂亮,可她觉得自己120斤,已经算胖了。别人觉得她收入高,但是她总是倾慕年薪百万的人。别人觉得她家庭完满,但是她总嫌弃老公不如别人帅。
不管她有多良好,她总是能找到一个比较对象,把自己打败。
有一次在谈天中,她提到自己的父母总是拿她跟别人比较。
小时候,她身边“别人家的孩子”太多了。学习成绩跟小明比,长相跟小丽比,做家务跟小兰比,勤俭节流跟小亮比。
所以,她一直在努力,盼望可以超越那些孩子。但是不管她怎么努力,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出现。
多年后,她的确活成了无坚不摧的样子,各方面都要强,各方面都尽量做得更好。
但是,她一点也不快乐。
那一项项的成就,就像在昭告天下:你看我够良好了吧。但她内心的声音却在说:这些算什么?
比较是一种秘密的力量,因为我们只了解自己,却并不了解对方。我们只能把对方想象得强大,自己则永远技不如人。
一个人如果一直都有不如别人的体验,那么他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攻击别人的本领和智力。
如果对方比自己锋利,那么他就会转向攻击自己。
如果自己比别人锋利,他可能会短暂得到满意,然后继续探求下一个比较对象。
父母从小喜欢比较,孩子的一生都在探求竞争对手。
这场竞争最终的结果,都是输得一败涂地。
因为竞争对手根本不存在,唯一的对头,就是我们“弱小”的自己。
02 懂事!我不配拥有爱?
我们总觉得,孩子的懂事是一种良好的品格。
其实,懂事是一个孩子,最深的绝望。
他们的情感需求发出之后,又被打压归去。于是,他们只能迎合别人的等待,扮演成一个懂事的孩子,换来一点点的关怀。
他们也会学着藏起自己的需求,怕别人以为他们不懂事,乖巧顺从就是他们自我保护的铠甲。
李雪琴在《脱口秀大会》一战成名,她“丧萌”的表演形式,脱口而出的段子太让人喜欢了。
光鲜的背后,李雪琴是一个“不快乐”的孩子。
她说:我所有的芳华期、反叛期,在小学就竣事了,上初中开始我就很懂事了。
因为父母的婚姻破碎,离婚后妈妈感情又非常不稳定,她只能让自己一夜长大,变得懂事。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妈妈的妈妈”,一直承接着妈妈的感情。
同时,她为了不让父母有负担,觉得是父母离婚延长了她学习。她冒死努力,考上北大。
由于情感长期被克制,她变得自卑,敏感,烦闷。
可以想象,一个孩子发展过程中,每当TA渴望资助的时候,TA却要反过来扮演资助别人的角色。每当TA内心一片散乱的时候,TA却要假装没事地去做“懂事”的事。
如许的打击力量,相当于是双份的。
一份是克制了他的需求,另一份是强迫TA扮演另一个模样。
他们早就忘了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更不会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
如果一个人的情感被父母忽视,他们不会觉得父母做得不对,他们只会重新调解自我评价的方式——我是不敷好的,我不配得到爱。
他们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从而表现得乖巧得体。
03 否定!我只爱良好的你?
父母有时的否定,的确会激发起孩子崛起的力量。
但是,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发展与变好。而是孩子制造出一个“假的我”,来得到父母的喜欢。
这个“假的我”,就是一个孩子的假客体。
他们真实的自我,是盼望父母可以或许看到真实的他们,哪怕成绩不好,哪怕没那么良好,也值得被接纳,值得被爱。
但是,父母的否定与打击让他们知道,谁人真实的自我无法被爱。只有那虚假的,良好的“假自体”才令人喜欢。
他们必须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良好,才能换来别人的认可。但是,那份认可又让他们难以蒙受,因为那并不是对他们的评价,而像是对另一个人的评价。
他觉得,别人喜欢的都是谁人假的他,而藏在假客体背后真实的他,就会感到自卑,感觉自己不敷好,不停打击贬低自己。
我们总是听父母说过如许一句话:否定你是为你好,我宁愿你将来恨我,也要做一个有前程的孩子。
父母的不停打击否定,也许会让孩子的谁人“假我”不停强大,奋起直追。
在世俗的眼光里,他们是良好的孩子,他们比同龄人良好。
但是没有人知道,那些深夜痛哭,永远无法认可自己,找不到灵魂栖息地的他们,到底有多苦。
阿德勒说:寻求卓越是我们的本能,而自卑感是它的副产物。
得当的自卑感,可以或许让我们寻求更好的自我。
可父母的打击,让一个人过分寻求卓越,它的副产品自卑也就来得更加剧烈。
04 自卑的孩子,没被好好爱过
自卑的本质,是爱的匮乏。
一个人没有被爱过,没有被好好地瞥见,他们没有品尝过爱的味道,也就很难爱自己。
作为父母,并非不想好好爱孩子,也并不是故意想打击否定孩子,大概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只是父母自身还没有长出强大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恐惧投射给了孩子,弱小的孩子只能认同这种投射。
很多时候,父母本身是自恋的,他们盼望自己的等待全都被满意,自己发出一个信号,就可以得到响应。
他们自恋没有得到满意时,就等待自己的孩子是全能的,各方面都是优秀的。于是,他们表现得挑剔。
有时候说不清孩子那里不好,但就是满意不了。
并不是父母不想好好爱孩子,而是他们缺乏爱的本领。
父母想要一个自信的孩子,并不是靠各种“激将”的方式,也不是通过痛苦的方式。
而是要让他相信自己,认可自己的力量。
只有父母给孩子认可,瞥见孩子的内心,他们才能与自己真实的自体对话,看到真实的自己。
自信的孩子,是在爱的环境里,天然流露的结果。
匮乏的爱,会导致自卑。健康的爱,才会让孩子自信。
作者:妙黛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集仙颜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辣妈,公号:妙黛有言。本文内容已获曾奇峰工作室(ID:zqfxlgzs)授权,如需转载请接洽原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6 19:10:5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是做父母还是成年人,都应该看看心里学,包括儿童心里学,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9 13:00:5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信的孩子,是在爱的环境里,自然流露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20:50:1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