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于Gbif,水生态学杂志,科学养鱼,农村百事通。
老钓友都不敢确定
我其实是去年年中才开始写钓鱼内容的,本质上是希望把科普的思维引入钓鱼内容,说白了就是科普各种渔获物。就这么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写了非常多近似物种识别的渔获案例,其中最让钓鱼佬和我崩溃的当属斑点叉尾鮰和芝麻剑这对老冤家了。
前者是被引入我国的非原生物种,后者则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二级野生动物!地位的差距非常之大,然而它们的外形却真的很接近。
很多钓鱼钓到这样灰褐色身体布满斑点,嘴边有触须且是流线型体型的鱼,都会犹豫再三,担心是会让自己”进去吃免费饭“的芝麻剑。终极很多人就是拍个视频,然后把渔获给放了。如果放生的是斑点叉尾鮰,10~15元一斤的鱼也不太心痛;如果放生的是芝麻剑,那就真的赚到了。
这样的情况真的非常多。
对了,芝麻剑的学名是斑鳠(Hemibagrus guttatus)。
斑点叉尾鮰
沟鲶?钳鱼?清江鱼?你们那边是怎么叫斑点叉尾鮰的?
无论有啥民间俗称,它的俗称最多也就是起源于科研人员1984年,因为这一年这个物种才刚被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首次从北美引入。引入它们的原因自然是因为科研人员认为其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抗病性很强,最重要的是,斑点叉尾鮰肉质鲜美且没有肌间刺!
科研人员的判断没出错,短短30年,这种外来的鱼的养殖从湖北扩展到全国二十余个省份!到了2016年,全球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有65%都在我国!如果卖得不好,显然规模是没办法变得这么大的。现在江苏、湖北、湖南和广东成为它们的主产区,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斑点叉尾鮰都能驾驭,而且价格便宜,一般来说一斤不超过20元,难怪能流通得这么快。
作为引入物种,不出料想的是,意外又来了。可能是人工放生,可能是夏季大水冲垮鱼塘,也可能是自己就疏忽管理,总之不少的斑点叉尾鮰悄咪咪地进入了野外水域,于是从四川的河湾到广东的东江,从安徽巢湖到郑州黄河段,钓友们开始不断的钓到斑点叉尾鮰。
这种鱼在水产养殖中的优势,到了自然水域后更是放大了。它们的适应性和抗病性很强,在水温0~38度的情况下都能生活,食物非常不挑,底栖生物、昆虫甚至植物碎屑都可以,地位雷同于分解者。
你到底是谁?
2021年2月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本土鱼类芝麻剑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这个时候开始,钓友们才开始陷入了“孙悟空与六耳猕猴”般的困扰。
斑点叉尾鮰和芝麻剑的外形真的高度相似,真的是只有老司机才能一眼认出品种。很多钓友钓到后都得纠结好久,费尽心机确定到底是啥鱼,现在网上发布出来的视频中的钓友们是大部分人选择直接放生,生怕误捕“国二”惹上法律风险。
想要解决问题,那就是只能辨别它们的区别。
斑点叉尾鮰听名字就知道其尾鳍有些文章,它们的尾鳍是很明显的深分叉,就像是剪刀;而芝麻剑尾鳍固然也分叉,但末端则呈扇形,没那么尖,其实光这个差别就足够明显了。然后是触须的硬度,这个要离水后看,反正钓上来肯定就是离水了,斑点叉尾鮰的黑色触须很软塌,离水后就会下垂;而芝麻剑的触须多是白色,而且离水依然挺直。
体型也有差距,不过这个不好说,毕竟有胖有瘦的个体,姑且听听吧,就是斑点叉尾鮰身体粗短圆胖,腹部突出;而芝麻剑通常身形更修长。斑点密度听起来就知道是芝麻剑比较高,“鱼如其名”嘛!斑点叉尾鮰的斑点一般较大而且很希罕。
斑点叉尾鮰的生态威胁
斑点叉尾鮰肯定是远不及清道夫、福寿螺、罗非鱼这些著名的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的威胁大,出逃到野外的斑点叉尾鮰被人类驯化得从肉食性转向杂食性,对水生物种的直接威胁较小,而且有种分解者的作用·,上面说过了。它们出现在一些鱼类匮乏的水域,甚至能丰富生物多样性。
不过也不能说它们就完全无害,它们的繁殖力是很强的,如果在长江禁渔期大量繁殖,固然它们自己比较温和现在威胁不大,不过大量繁殖依然是会侵占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
如果钓友们钓到斑点叉尾鮰后,根据分辨的诀窍确定它的身份后,就带回家吃吧,也算是给我国生态做贡献了。
而且它们也很好吃啊,味道是无可争议的,带回去肯定不亏,要不然怎能畅销这么多年?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03A03GEF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