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21|回复: 0

带孩子竟成“精神虐待”?科学研究结果道尽父母心酸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8:40|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育儿之累绝非偶然。这种“累”是从生理到心理,从情况到文化,持续高压下的身体警报。提醒着你,养儿很“虐”,及时逃离。

文作者:立正妈妈 ,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
假期神兽出笼,各家又陷入鸡飞狗跳的战斗模式。
说来也奇怪,哪怕没做什么,但只要看着孩子在眼前晃悠,莫名就会觉得疲惫。
“只要孩子在身边,就会特殊累。”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共同的哀叹。
其实,育儿之累绝非偶然。
这种“累”是从生理到心理,从情况到文化,持续高压下的身体警报。提醒着你,养儿很“虐”,及时逃离。


养娃其实不是累,而是“费”
养娃累的累,不在身累,而是心累。


1、
不可预测的孩子,高耗能的注意力
研究发现,
变化越频繁的事变,越能够得到大脑注意力的资源。
反之,面对熟悉的事物,大脑能够被轻易预测有大概出现什么,就会无视它。
如放在眼前的盆栽,时间久了,你就“看不见”它的美了。伴侣在一起久了,对彼此的言行举止了如指掌,不用张嘴就已经能猜到对方下一句要说什么,就“熟视无睹”了。
这时间开启“低自由能”(low free-energy)模式的大脑,CPU占用率低,所以运行流通又省电。

孩子是个破例。孩子天然拒绝任何预设的秩序。
作为永动机,他们一刻都停不下来。没有套路,无法预测,充满不确定性,永久在作妖的路上,时间都在挑战你的心脏。就像一颗不知道什么时间会爆炸的炸弹,让你时间提心吊胆。


大脑必须时间在线,玩命预测,随时处理突发状况,疯狂接受报错信息,给出应对方案,变更大量“注意力”资源来处理这些意外信息,
这时间,大脑就会超负荷运载,分分钟宕机。
一天下来,哪怕没干什么正事,但单纯那唐僧念经般的喊“妈”,都喊得你想吐血,更别提收拾他那堆烂摊子带来的身累。
最可骇的是,这场低身体强度,但高持续性的注意力负荷的“精神马拉松”,遥遥无尽头。
2、
慢性压力激活“战斗或逃跑”反应
科学研究表明,
育儿会激活大脑的“压力中枢”,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导致感情颠簸、焦急抑郁。
只要亲力亲为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带娃绝对不是简单的喂饱、穿暖、保安全。
陪用饭、陪睡觉、陪读书、陪做游戏,这种“无意义感”本来就极易令人疲惫。更别提父母每天还要为孩子做海量噜苏决策,从选择培训班到处理校园冲突,每一次决策都会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的实验证明,
持续的“微决策”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决策能力下降(如选择困难、激动购物),并引发感情耗竭。


而持续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如安抚哭闹、陪伴玩耍、处理社交冲突),需要高度的共情和耐心,这种“情感劳动”会比体力劳动更易让人感到疲惫。
特殊是教育内卷,将家庭卷入激烈的竞争漩涡。教育不仅是孩子的战场,更是家长的“第二职业”。父母要辅导作业,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从“家长群打卡”“代做手工作业” 到处理同伴抵牾、师生沟通……
在繁杂的养育和学业辅导中,家长的时间碎片化问题严峻,难以进入深度专注的工作或休息状态。
如果此时心力交瘁的父母,再撞上孩子调皮捣乱、作业如山、家务繁多、亲子抵牾频发,很多人就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莫名烦躁——这并非矫情,而是身体启动了“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
这一机制源自人类祖先面对猛兽时的生存本能:要么殊死搏斗,要么拔腿就逃。
3、
“麋集育儿”带来的责任焦急
育儿不仅是体力活,更是心理战。如果说从前养娃是“集体包办制”,现在则变成小家庭作坊。
小夫妻不仅需独自承担喂养、教育、医疗等全部任务,还要面对工作和家庭二选一的抵牾,缺乏传统社群的支持(如祖辈帮忙、邻里互助),压力一下子袭来。


加之如今生育率下降,孩子越来越金贵,使得每家都将娃捧成了掌上明珠,全方面舍得投入。但付出越多,期待值越高,焦急也就接踵而来。
育儿专家Jennifer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
“育儿”看起来像个动词,20世纪70后年代以后才流行起来。过去的人并不像我们这代父母一样,花很多时间担心孩子。
科技的变化让父母们更加焦急,今天家长的角色变得更为复杂,被时代赋予了全新使命,父母们竭尽统统努力寻找育儿良方,却还是时常狐疑不已。
心理学中的“自我消耗”理论也在育儿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前的放养模式下,“统统看娃造化”。如今在社交媒体不断放大的“完美育儿”标准下,父母常常陷入“本身做得不够好”的自我批判,进一步消耗心理资源。
在“统统为了孩子”的口号洗脑下,这一代的父母恨不得包办所有,化身为“虎爸虎妈”、“直升机家长”,深陷麋集育儿的陷阱——
(1)全家以孩子为中心,统统选择孩子优先;(2)父母全方位地对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3)父母和孩子荣辱与共,孩子的成败喻示着父母养育的成败;
越在意,越焦急。
这种持续的焦急会让父母大脑的杏仁核(恐惊中枢)对孩子的潜在风险过分敏感,激活大脑的“威胁检测体系”,导致神经持续紧张,引发慢性疲劳。
4、
孤军奋战带来的隐性消耗
大概有爸爸会说:“我觉得还好啊,带娃也没那么累。”
这句话其实没毛病。恰恰是由于,爸爸带娃,主打一个“人在心不在”。只负责在娃左右,不负责日常噜苏的照顾和考量,不需要泯灭过多的注意力,大脑也就处于散漫的游离状态,自然耗电量小。
现实中,很多爸爸忙于生计,将育儿重任寂静移交给妈妈。而作为育儿主力的妈妈,长期头顶“工作-生存-育儿”三座大山,高压带来的心理消耗,不仅仅是3倍,而是3的N次方。


研究表明,母亲承担70%以上的“育儿隐形劳动”,如记载孩子成长、规划日程、心理安抚等,这些不被看见的任务会形成 “心理负荷”。即使爸爸偶尔参与育儿,母亲仍大概因“监督者效应”(担心配偶做得不够好)而无法真正放松。
脑科学研究发现,女性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负责感情处理与规划)在育儿中更易被激活,导致母亲天然倾向于“过分费心”。
就算孩子睡着大概不在身边,但妈妈作为养育主力,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负责反思、计划)也会持续运转,反复思考孩子的需求,导致“心理反刍”(过分思虑)。
长期深陷这种“大脑无法关机”的状态,会消耗大量能量,甚至比清醒时的工作更累。


尤其是,妈妈作为女性,更敏感,更感性,所以通过镜像神经元感知孩子的感情会更灵敏。在养育过程中,更容易由于孩子哭而感到难过,由于跟孩子起争执而感到烦恼,由于向孩子发火而感到自责。
虽然共情能力是育儿的必须,但长期过分共情会导致“感情感染”,使养育者蒙受了过载的心理压力。
更别提,由于孤军奋战带来的压力、隐忍、委屈、愤怒,而产生的各种隐形消耗,都在攻击着女性养育者的能量。
所以,养育的累,从来都不仅仅是身累,而是无穷无尽、无处不在的身心消耗。
费人、费力、费神、费心。


保命攻略,重在“放”
养育孩子的疲惫感,本质上是身体和大脑对“高负荷状态”的预警。
慢性压力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提醒我们调整育儿策略的信号灯。例如,将孩子的挑战视为共同成长的契机,而非必须消灭的仇人。
同时认识到,当养育深陷焦灼的疲惫泥潭,学会“放”,才是在养育责任与个人需求间取得平衡的关键。
1、放过自我,接纳不完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的焦急感情会通过非言语信号传递给孩子,影响其心理健康。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观察中心的数据表现,87.3%的家长在养育过程中感到焦急,而这种焦急多源于对“完美育儿”的过分寻求。家长需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的孩子。
面对今世育儿消耗超负荷的困境,父母需要调整心态,接纳“不完美育儿”。主动屏蔽社交媒体上营造的“完美育儿”假象,减少生存中与他人的盲目比较,专注于本身和孩子的独特节奏。
学会放低期待,实则是家长自我成长的重要一课。减少自我批判,认识到疲劳是正常生理反应,而非个人能力不足。也学会放下过高的期待,接受孩子的平凡与独特,让孩子拥有自由成长的土壤。


2、放下“过分责任”,实现自我滋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曾指出,精致主义社会导致了父母的自我苛求:“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父母都更爱思考‘如何做好父母’这件事。”
“麋集养育”看似倾尽所有的爱,实则如同麋集的栅栏,画地为牢,禁锢住了孩子,也禁锢住了父母。
当家长将所有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忽视自身需求,很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大人们把本身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额外焦急。
复旦大学社会学的沈奕斐教授一再强调:
当这个社会内里大概大部分的家庭,把孩子的利益看成是最重要的利益,孩子的利益高于其他所有人的利益的, 并且甚至是唯一的利益时,这种肩负着父母荣辱与共,又时间关注,还很有强的付出感,压力和焦急就不可制止得压垮了孩子,使得抑郁症高发。


事实上,
家长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曾说——“当父母照顾好本身的情感需求时,他们会成为更好的父母。”
英国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到一个名词“good-enough mother”。翻译过来就是,当“60分妈妈”就够了,刚刚好=足够好。
只需按照做
母亲的天性和本能去照顾宝宝,就能成为60分妈妈。
拒绝“完美妈妈”的人设,做一个“懂得示弱,懂得放手”的60分妈妈。只需要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给他安全感,同时又始终留给孩子40分的自我空间,鼓励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
养育孩子时,
不用尽善尽美,无微不至,得当“糙”一点。
对待本身时,多一点宽容,多一分理解。偶尔允许本身摆烂不干了,阶段性允许本身躺平先歇歇,经常性做点自我愉悦的小事哄本身开心。
每周可以设定专属的“自我时间”,抛弃孩子,忽略家庭,放下工作,用于阅读、运动、与朋友聚会,或是学习新技能。妈妈快乐的心情,放松的心态,留有空白的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满分状态”。
比起完美妈妈,孩子更喜欢“快乐妈妈”。


3、放下包揽,寻求分工与协作
育儿不该是“一个人的战斗”。
育儿绝非母亲一人之事,而是全家共同的责任。
生存中,不必逞强,学会向家人示弱,寻求帮助,接纳差别人的带娃模式。只有接受“母亲不是育儿唯一解”,打破“独自战斗”的模式,养育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其实哪怕“父爱如山”,时常山泥倾泻。但生存里,父亲的角色依旧不可或缺。不仅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也可以为孩子的教育注入阳刚之气。
尽管大概做得不够好,但妈妈也要懂得放下大包大揽的风俗,减少过分纠错和隐形监督,允许爸爸“用本身的方式带娃”。
偶尔磕磕碰碰,吃穿不拘小节,非但无害,反而能让孩子在与爸爸轻松自由的相处中,感受到生存的松弛感,而老父亲也能够在亲子试错中习得合适的养育之道。
同时,如果家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亦可发挥余热。请祖辈负责他们擅长的领域,如孩子的三餐营养与接送安全。分工与协作,既能让上一辈在为孩子教授生存经验中,增进感情,也让妈妈得到喘息休整的空间。
当母亲从“包揽者”转型为“协作枢纽”,
不仅解放了本身的身心,更教会孩子——家庭应该是滋养每个人的能量场,而非消耗生命的战斗场。爱不是控制与牺牲,而是相互尊重,共同成长。


养育孩子不应是一场充满焦急与疲惫的马拉松,而应是一段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美好旅程。
父母的“放”,并非放弃,而是调整。调整风帆,改变航行的方向与速度,反而大概让船只和水手都更轻盈自在,所向披靡。
如果你时常在养育中深感疲惫,不妨从“放手”开始,放弃完美,放下包揽,放过自我。
父母松弛一点,孩子自由一点,生存的空间和快乐也会更多一点。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4A06QSX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