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64|回复: 0

[本地新闻] 谁在疯狂制造小红书的“打卡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2 09:12:2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马越 韦香惠
在过去的一周,小红书陷入了“滤镜照骗”的质疑之中。
在登上微博热搜的#小红书的滤镜有多强#话题中,网图与实际猛烈对比的吐槽,让人大开眼界——所谓的少女心粉红沙滩,实际上是粗粝的砖红色碎石裸地;所谓的三亚“超好拍的秘境蓝房子”,只不外是海边一个破旧掉漆的小屋;而让人“拍出上海街头风情大片”的的北京国贸咖啡馆,实际上挤在兰州拉面、杭州小笼包中间毫不起眼……
小红书上的粉红沙滩对比图 (图片来源:微博@你的镜仔没改名次数版)
为此,小红书官方在10月17日发文向用户致歉,表示部分用户在分享过程中简直存在美化多度笔记的情况,并且称“避坑”类笔记应当通过更好的产物机制充实展示给用户,为各人的决议提供更多元的信息。
那些美化得太过的照片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界面消息记者走访了北京那家在小红书文案中号称“国贸最洋气caf锓每张都是上海大片”的咖啡馆。
小红书博主首发探店
这家大概不到10平米的门店没有座位,只提供打包和外带服务,虽说装修和产物包装确有格调,但最大的题目是,当你看到它周边店铺的情况,所谓洋气的氛围感大概一秒钟就会破功——面积局促的门面,被“烟酒城”“杭州小笼包”“酱骨头”“板面”夹击在中间。
creeper coffee (图片拍摄:马越)
creeper coffee (图片拍摄:马越)
但对于用太过美化的照片故意“骗人”的责怪,不少小红书博主予以否认。
拍摄国贸咖啡馆的小红书博主专门发了一篇笔记,“解密刷爆微博的café门头是这么p出来的”,他夸大的整体思绪无非是用修图软件调解亮度和对比度,并通过裁剪、杂物去除的方式“巧妙”地将周边粉碎氛围的店铺隐藏,并且晒出了消耗记录,表示自己并非店家雇佣的卖家秀。
另外尚有一位拍摄三亚蓝房子的博主@爱吃烧饵块的吕小娜,公开发布声明回应称照片并非商业营销,没有太过滤镜,并贴出了照片原片对比参数。她表示由于构图、精神、色彩、光线、焦距、快门、曝光补偿等每一个参数都会直接影响照片的质感。
三亚蓝房子 图片来源:微博@爱吃烧饵块的吕小娜
三亚蓝房子的微博对比图
只管个案中的当事人有各自拍摄的来由,并非商业活动。但其实整体上看,在交际网络上分享经心修饰的图片,并动员所谓的打卡风潮,背后也有群体性的复杂消耗生理。
起首,探店打卡的活动本身,其收??上就是交际网络时代的“消耗活动”;而大量“照骗”的背后是众多博主追求流量效应的结果。
以“探店博主”为定位的KOL,将线下体验与精美图片相联合制作成内容,以愉悦感作为一种高唤醒度的情绪,给用户带来更猛烈的刺激和感受。而在注意力资源的夺取战中,探店博主在内容产出上也变得非常“内卷”——而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即使在没有商业互助的情况下,依然会第一时间自发抢去新店打卡体验。
数位探店博主向界面消息表示,探店的法门之一就是要抢速度。在交际平台上夸大“首发”,“就要赶第一波开店时候的体验,晚了就没有流量了。”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合肥新开的咖啡馆比过去10年还多。”居住在合肥的摄影师Peggy Zhu告诉界面消息。在她看来,探店博主之所以喜欢拍咖啡馆,在于咖啡馆的创业成本相对较低,东家可以把更多启动资金用于装修和设计上,从而制造出更适合照相的交际空间。而对于探店博主来说,体验咖啡馆的门槛也更低。
“举个例子,去探店一家西餐厅可能一天最多去两家,而咖啡馆却可以跑许多家。”她说,而探店博主由于需要保持固定更新频率吸引流量,也常常陷入焦虑,“需要时候关注有没有新店出来,一旦有新店出来就要立马打卡,好比中午去体验,下午就要把图修好、内容编辑出来,尽快发布。”
所以赶上门店尚在装修、产物体验一般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也就是为何你有时会看到那些精致照片背后,实地是还在装修的门头。这就会对其他平凡网友带来的误解,当他们兴致勃勃跑到“出片胜地”,发现眼前一切无法营业。
一些东家也会使用这样的模式,招徕生意。“开业营销是必要的,KOL种草打卡就是此中一种结果不错方式。”在北京经营咖啡馆、酒店的郏珂磊告诉界面消息,在新店推广初期,通常会拿出部分预算举行品牌包装和交际媒体推广,费用在数千至数万元不等。
而“滤镜照骗”诞生的第二个原因,和用户的“出片强迫症”有关。
假如说小红书的内容有一些重要关键词,那么“出片”绝对身处此中。“xxx超出片”“这个角度机位出片一级棒”“吐血安利,肯定要这么拍”“出片圣地”……无出片,不旅游。
假如没有拍上一组令人满意的照片,那么便相称于没有来过。去一个地方旅游打卡,重点不在于东西好欠好吃、服务是否到位,出片,是唯一能权衡是否能值回票价的的黄金标准。
由于疫情的关系,国内游与周边游,更让一众KOL们将眼光锁定在了制造本地小众网红景点上。推荐文案清一色打出“国外景点平替”的标签,于是乎,你仿佛能在北京周边发掘80个“小瑞士”,以及成都周边的100个“小镰仓”,随便一个沙滩就是“小马尔代夫”“小圣托里尼”,让你不用出国就“冒充在欧洲”。
小红书上充斥着大量“出片”内容。
疫情之外,人们也在追求着出片的性价比。平凡人或许不会参与名媛的下午茶拼团,但他们却会在小红书上寻找着,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和金钱,出最美的片。这里有大量现成的攻略和文案模板,以及照相取景样本,让拍出一张美图变得更低门槛、可复制。
所以高性价比的出片办法,已经成为小红书博主的流量秘密。
他们会手把手教你怎么取景、如何修图以及具体的参数。这也会给其内容本身带来更大的流量,增长收藏点赞与关注——而关注数目的高低,意味着这个账号能够变现的可能性。
假如是奔着照相为目的前往打卡的,那么看到实际场景以为和照片有点不一样,或许不必懊恼,毕竟这些出片打卡地本质上只是“影楼背板”。而假如是奔着滤镜中光阴静好的体验前往感受生存的,那么估计要扶墙而出。
但为何有这么多人,明知道滤镜的存在,却还要亲测一番?
交际网络“种草打卡式”的内容营销之所以流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则是由于模仿是人类社会性动物的本能。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曾经提出三种模仿定律:下降律,即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律,即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伸张;先内后外律,即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活动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活动方式。
而这也能对种草活动作出相对应的解释,好比人们倾向于模仿更有社会职位和时尚品味的人,交际网络上跟风式打卡盛行,以及人们对认可度更高、更认识的事物,总是更容易被种草。
究竟上,人类本质上有着对“美”的追求。但交际网络的存在让这种追求变得有些功利。刻意制造的美感与滤镜,本质上是对流量的追随,而非对美的享受。小红书的slogan是“标记我的生存”,在对于流量的盲从和出片的太过修饰后,许多人标记的生存已经并非他们所展示的那样。
来源:界面消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