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汽车《远光灯》 特约作者|郭亦非
编辑|杨布丁
今年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一次IPO即将诞生。
5月12日上午,香港交易所披露,宁德期间公布正式启动国际配售簿记,在港上市拟发行1.179亿股H股,另设发售量调解权及超额配股权,若该两项权利均获全额行使,按发行价格上限每股263港元计算,本次港股IPO发行规模预计为40-53亿美元。
不出意外,这不仅是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IPO,也是自2021年2月快手登陆港交所(62亿美元),香港募资规模最大的一次新股上市。宁德期间预计于5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并开始上市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能源行业最大竞争对手,2025年3月,比亚迪刚刚在港股完成了一笔433亿港元的巨额融资。
相比于5月9日A股248.27元/股的收盘价,263港元的这一港股定价有小幅折让。中信里昂此前判断,5%—10%的折让幅度可以大概获得港股投资者认可。
为了将股价保持高位,早在4月7日,宁德期间便推出40-80亿元的A股回购计划。截至4月底,17个交易日累计回购金额已达15.5亿元。
国内市场增长空间逼近天花板,宁德期间急迫需要外洋市场增量。华泰证券此前在一份研报中判断称,宁德期间赴港上市的主要目的不是融资,而是搭建外洋资本运作的关键平台,助力推动外洋市场拓展、产能建设落地。
外洋产能布局仍充满着不确定性因素。财报披露,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宁德期间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到达2863亿元。虽然不差钱,但外洋建厂及运营需大量外汇储备。截至2024年底,其手中持有132.57亿美元及16.16亿欧元,这难以覆盖欧洲等地动辄数十亿欧元的投资及持续的外洋战略布局需求。
宁德期间披露,此次港股上市所筹资金90%用于推进匈牙利一期和二期项目,10%则用于一样平常运营资金。匈牙利项目投资规模为73.4亿欧元,总产能为100GWh。目前一期项目模组线已经投入运行,电芯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投入约7亿欧元。
别的,其与斯特兰蒂斯合资的西班牙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投资额为41亿欧元,规划产能为50GWh,计划2026年底开始生产。其还计划在印尼投资60亿美元动力电池产业链,预计2027年投产,年产能为15GWh。截至2024年底,公司目前产能约 676GWh,在建产能 219GWh,产能利用率为76%。
中石化领衔,20余家基石投资者入局
此次宁德期间赴港上市,有多达20家基石投资者到场这场资本盛宴。
这份名单遍及国央企巨头、国内知名私募、外洋主权基金、地方国资等,投资金额从3000万美元到5亿美元不等,按照263港元发行上限计算,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203.71亿港元,占到此次发行的65.7%。
这其中,包括中石化、KIA(科威特投资局)、高瓴资本三家投资额最大,分别为5亿美元、5亿美元和2亿美元,其他投资者包括高毅资产、UBS(瑞银)资管、Oaktree(橡树资本)、Mirae(韩国未来资产)、RBC(加拿大皇家银行)、中国太保、泰康、博裕、景林、洛阳科创、中邮理财等。

宁德期间港股IPO基石投资者
央企能源巨头中石化成为基石投资者,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在宁德期间启动港股IPO不久,4月初,其就与中石化达成换电合作协议,计划年内建设500座换电站,长期目标扩展至1万座。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制品油和石化产物巨头,中石化已在全国建成3万座加油站,以及1万座超充快充站。
曾毓群和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共同出席了上述签约仪式。除了换电外,双方还将在零碳、微电网、车生态、电池材料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同时结合产业合作落地推动多条理资本股权合资的合作”。
换电是曾毓群格外看中的新增长引擎,他此前曾判断称,“到2030年,在电车补能模式上,换电、家充和公共充电桩将三分天下。”为此,宁德期间立下目标——2025年建成1000座换电站,中期目标为10000座,最终目标则为30000座至40000座,试图成为“电动汽车界的中石油/中石化”。
值得一提的是,与众多海湾石油国家类似,科威特也正推动新能源转型,其“2025愿景”提出要淘汰对石油的依赖。2025年3月,其已与中国达成合建两大光伏项目的框架协议,每个项目的装机容量为3500兆瓦(MW),以此应对夏季电力供应缺口扩大难题。
一位香港私募投资人士告诉腾讯汽车《远光灯》,对于这些机构来说,投资更多带有战略意义,比如通过成为股东的方式吸引宁德去当地投资,抓住新能源红利期;而中小投资者则更看中是否能在中短期赚到钱。电池行业高度竞争,宁德期间也不是拥有强护城河的企业,仅靠价格、成本优势创造的护城河都比力脆弱。
停止到2025年3月底,宁德期间股权结构中,57岁的曾毓群实控的瑞庭投资,持有23.27%的股份。此次港股上市后,曾毓群持股比例将降至22.66%,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作为多年创业搭档,担当副董事长的李平直接持股4.58%。两人曾长期为一致行动人,但在去年2月,双方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公司实际控制人由曾毓群、李平变更为曾毓群。别的,黄世霖持股10.58%,他也为宁德期间联合创始人,曾为公司“二当家”,早前于2022年离职。宁波联合创新新能源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也持股6.45%。

(港股上市后宁德期间股权结构图)
关税大棒下,如何把更多电池卖到外洋去?
借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起飞,宁德期间顺势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也是最能赢利的电池公司。
韩国市场机构SNE Research统计,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期间动力电池装车量已连续8年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为37.9%,2025年一季度提升至38.3%,明显高于第二名比亚迪(16.7%)。
财报显示,在营收首次同比下降9.7%的前提下,2024年,宁德期间的归母利润仍保持15%的同比增幅,507.45亿元的利润值也是2018年A股上市以来的最高峰,相称于每天净赚1.39亿元。这一方面得益于麒麟、神行电池等高溢价产物的出货量提升,另一方面也靠自身供应链的降本策略所致。
纵观竞争激烈的国内车市,持续近三年的价格战未见停歇,占到整车三成以上成本的电池,自然也是车企急迫需要降本的焦点。依靠电池品牌溢价,“选电车认准宁德期间电池”的To C战略能否持续仍需打个问号。别的,随着比亚迪、吉利、广汽等自主车企下场自研电池,并集体冲高,宁德期间在中高端市场也面临着不小的冲击。
一位锂电池行业人士对腾讯汽车《远光灯》分析称,宁德期间此前在全球布局大量锂镍钴磷等电池矿产资源,但这两年市场供需关系逆转,电池级碳酸锂每吨价格从接近60万元跌至现在的六七万,想要消化这些上游原材料产能,光靠卖给车企动力电池远远不够,还需要向更多下游消耗场景延伸,寻找第二条业务增长曲线,比如巧克力换电、磐石滑板底盘、商业航空、人形呆板人等。
“走出去,到外洋去”,也成了宁德期间的急迫任务。外洋市场毛利高、增长空间大,但不确定性因素也更强。在2024年,宁德期间外洋营收同比下降了15.77%至1103.4亿元,在整体营收占比中,也淘汰了2.19个百分点。
相比于把动力电池更多卖给国内车企,储能电池业务方面的国外客户占比六成,这些主要订单来自欧洲和美国市场。
2024年,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锂电池加征25%的关税,2025年,在特朗普关税大棒下,汽车零部件则征收25%的关税。这意味着,作为行业领头羊,宁德期间难以独善其身,此前其已被美国国防部列为中国军事企业名单,甚至此次港股IPO两位联席保荐人大摩和美国银行,也一度遭到美国国会议员发函劝退。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招股书中,宁德期间也特意披露了该风险:“近年来,我们直接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物收入占比比力小,但也无法猜测各国关税演变对业务产生的潜在影响。”
海豚投研在一份研报中指出,美国关税对宁德期间储能业务影响相对较大,2024年其储能出货40%-50%是往美国,对应约40-45Gwh左右,占2024年整体出货量约9%,这部分业务净利约占到整体净利的10%-15%。
其建议称,如果关税持续严厉影响公司储能业务,宁德期间可能会考虑采用类似动力电池向美国出货的的LRS模式(采用许可、授权和服务的方式,帮助电池厂商快速建成电池工厂,工厂资本开支则由另一厂商承担,宁德期间不在合作工厂占有股份,而是收取专利授权费和服务费,所以虽然降低了收入规模,但资本开支淘汰,同时技术授权高毛利模式会带来利润率提升),这块对美国的储能交易仍旧可以继续做下去。
早在2023年,福特汽车公布投资35亿美元,与宁德期间共建动力电池厂,这是其LRS模式下落地的首个合作项目。但囿于需求不足等原因,项目规划产能目前缩减超过四成。别的,去年,市场传闻通用汽车正与宁德期间会商共建电池工厂,但迄今为止未见正式落地。
对于美国市场的现状,在5月初的一场与投资者的沟通会上,宁德期间管理层介绍称,去年美国市场出货40-50GWh,但特斯拉等客户美国工厂集成产物销往全球,仅美国本土贩卖部分受影响,占美国出货不到一半,直接影响占储能业务不到5%。美国市场储能项目因关税停滞,中东、澳洲等市场增量将填补缺口。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12A03FQV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