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港媒:中国消费者不再为空洞奢华埋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点心日报》7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对空洞奢侈品的摒弃如何暴露东南亚的职位焦虑 当曼谷为古驰建造奢华殿堂、新加坡人排队抢购爱马仕限量款时,中国正经历一场消费理念的悄然革命。这绝非西方简单标签化的“消费降级”,而是一场复杂的社会成熟化进程——人们故意识地摒弃空洞的身份象征,转而追求体验深度、可连续代价与真实生存。
当东南亚仍困于殖民时代头脑、将欧洲奢侈品牌等同于文明进阶时,中国正开创后物质主义范式,让疯狂抢购奢侈品的行为不仅显得经济上非理性,更成为文化层面的尴尬。
中国消费结构转型并非消费淘汰,而是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冰激凌界LV”哈根达斯在华幻灭,门店数量锐减,象征着中国消费者更广泛的觉醒。数字互联带来的价格透明击碎了“代价源自进口品牌”的迷思。这并非节俭,而是精明的公民经济学家的崛起,他们要求公平交易与内在代价。
反观东南亚,人们对畸形溢价屡见不鲜:同一款手袋在雅加达新贵或马尼拉精英眼中,必须比巴黎贵40%才能缓解他们的职位焦虑。
中国消费转型最显著的体现是二手经济获得普遍认可。二手交易平台并非预算有限者的跳蚤市场,这代表着一种文化重新校准。购买二手奢侈品并非妥协,而是智慧、可连续性的反映。与此同时,一些东南亚消费者仍被“开箱”文化带来的脆弱快感所主导。
中国消费者追求沉浸式体验,手工艺作坊、美食之旅、健康疗养,这些滋养内在的体验远比外在装饰重要。中国在体验经济上的崛起凸显东南亚的概念停滞。中国的蜕变源于深层的文化自大,而非经济不安全感。对浮夸西方品牌的摒弃恰逢本土工艺与美学的复兴。
在可连续性维度,中国与东南亚的对比更光显。中国的二手热潮不仅是经济选择,更是生态战略。而东南亚缺乏整合的转售平台,将奢侈品视为职位易逝的斲丧品:购买、夸耀、抛弃、更换。新加坡的垃圾填埋场堆满了轻度利用的名牌商品,曼谷运河因纺织废料而变色。
北京方面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鼓励国内体验式消费、扶持循环经济平台、坚定文化自大以推动“共同富裕”,这些都为消费转型创造了沃土。这是对文明代价观的重新校准:可连续性、社群归属、智力与体验的丰富。  
反观东南亚的奢侈品痴迷,误将西方财富的表象当成实质,在一场中国正在改写规则的游戏里追逐。(刘长煌译)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9A01Q9O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