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佛转瞬间,2025年已行至过半。
海内外宏观的变局仍在加快发酵,全球资本市场仿佛坐上了一辆没有终点的过山车,震荡与起伏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低利率时代的帷幕已经拉开,定期存款、货基等传统收息方式正集体遭遇“收益缩水”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红利基金凭借其高股息的独特特质,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配置压舱石。
然而,随着红利策略比年来的持续走强,一个现实题目开始在投资者心中萦绕:红利基金是否需要止盈?又该怎样止盈?
这个看似简单的题目,实则触及了红利投资的本质内核。本文试图从高股息策略的底层逻辑出发,在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之间寻找答案。
01 股息复利——
不止损的逻辑与“本金修复力”
传统股票投资中,止盈与止损的点位设置常被视为操作纪律的核心,但红利基金的投资逻辑却有所不同,“止盈不止损”甚至“主动买套”成为多数成熟投资者的共识。
这并非随意的选择,而是源于红利基金作为权益资产的独特属性——它拥有双重收益引擎,既包罗股价波动带来的资本增值,更有持续稳固的股息收入。
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杰里米J.西格尔在《投资者的将来》中揭示了一个关键规律:高股息是股价下跌后加快修复本金的利器。
图:在股价下跌后为持平股利收益率需要的年数

数据来源:《投资者的将来》,杰里米J.西格尔
通常股息率越高,投资者弥补价格损失的时间就越短——
- 当股价下跌50%时,若股利收益率为3%,投资者需要24.1年才气通过股息收益弥补损失;
- 而当股利收益率提升至5%,这一时间便大幅缩短至14.9年。
更出乎料想的是,由于分红再投资能加快股份积累,股价跌幅越大,投资者“回血”所需的时间反而越短——
- 假设股利收益率固定为7%,当股价下跌20%时,投资者为持平股利收益率需要13.8年;
- 而当股价跌幅扩大至60%,回本时间却缩短至9.8年。
这一结论看似颠覆认知,实则蕴含着复利的精妙逻辑,关键在于下跌带来的积累效应。
- 对于一只拥有5%股利收益率的股票,即便股价腰斩后长期在低位震荡,14.9年后投资者仍能获得与股价未下跌时同等的收益。
- 更重要的是,若14.9年后股价回升至原来的水平,此时的年化收益率将达到15.24%,较股价未下跌时的收益高出50%。
图:价格恢复时的年收益率

数据来源:《投资者的将来》,杰里米J.西格尔
背后的秘密在于,股价位于低位,同样的分红可以买入更多股份,当投资者持有的股份数量翻倍时,股价下跌的负面影响已被抵消;
而当价格回升,这些额外积累的股份还将成为收益的放大器,让投资者的处境反而优于股价未跌的景象。
市场实践早已验证了这一逻辑的有效性。2018年A股经历单边熊市,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全年下跌16%,虽未能完全规避调整,但跌幅明显小于沪深300指数28%的跌幅。
那些在下跌中对峙持有的投资者,通过分红再投资不停积累份额,在随后2019至2021年的市场回升中收获了丰厚回报。而止损离场者不仅承受了即时亏损,更错失了后续的复利增长。

数据来源:Choice,统计区间2013.01.01-2025.7.14,指数过往业绩走势不代表将来表现,不代表投资建议。
因此,对于红利基金投资而言,除非成分股的根本面与预期发生根本性恶化,否则不应轻易止损。
指数调整恰好是积累份额的好时机,而每一次回调都在为将来的复利增长播撒种子,等待价值重估的时刻。
02 科学止盈——
资产配置视角下的动态解法
理解了红利基金“不止损”的底层逻辑后,另一个更现实的题目随之而来:
面对持续积累的浮盈,是否需要止盈?又该怎样科学止盈?
晨星(Morningstar)在《中国公募基金投资者回报差研究报告》中给出的结论引人深思:
停止2024年12月31日,全部五年期年化投资者回报差均为负值,即投资者回报普遍低于基金同期创造的收益。
造成这一收益缺口的核心推手,正是投资者群体普遍存在的不当择时行为。
而且,红利类基金的走势特性进一步加剧了择时难度。其长期收益率虽领先市场,但涨幅每每并非线性开释——可能在数月内横盘甚至下跌,而后在几周内快速补涨,试图通过技术指标“高位止盈”者常常面临两难。

(来源:Choice,统计起始日均为2020.8.31,停止日为2025.8.4。指数过往业绩走势不代表将来表现,不代表投资建议。)
难道,面对浮盈只能被动持有?
资产配置再平衡提供了一条更理性、更可执行的路径——
这一策略的精髓在于通过纪律性调整维持组合的初始风险敞口,天然包罗“高抛低吸”的机制,却无需精准预测市场顶底。
具体操作中:
假设投资者设定股票类资产(如红利基金)与债券基金的初始比例为50%:50%。
当红利基金表现强劲,使股票占比升至60%时,可卖出部分红利基金买入债券,使比例回归50:50;反之,当股市下跌导致股票仓位缩水至40%时,则卖出债券补入红利基金。
这一过程本质是在资产配置层面实现止盈,既规避了单一基金择时的难题,又通过纪律性操作捕捉市场波动中的机会。回归初始权重后,即便将来资产价格出现明显调整,对组合的冲击也会明显降低。
汗青数据有力佐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对2012年12月31日至2025年8月4日期间的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与中债总财产总值指数进行回测表现:
对股债组合每年实施再平衡,相比静态组合,年化波动率可降低约2-3个百分点,极端行情下的最大回撤明显收窄,收益的稳固性得到有效提升,而长期收益上的捐躯也相当有限。

来源:Choice,统计区间2012-12-31至2025-08-04,回测标的为红利低波(全)指数、中债-总财产(总值)指数,每年再平衡方式为期初调整。年化收益率=(1+总收益率)^(1/总回测年份数)-1。指数汗青业绩不预示将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物表现。
当然,再平衡的频率并非越高越好,每半年或一年审视调整即可。过分频繁的操作将侵蚀股息再投资的复利空间,增加不必要的摩擦成本。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生命周期调整则是较为实用的进阶策略——
随着年龄增长,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会自然变化,此时的“止盈”更应理解为风险结构的优化。市场中常用的“100-年龄”法则颇具参考价值:30岁时可配置70%的权益类基金(包罗红利基金),50岁时降至50%,70岁时仅保留30%。
这种渐进式调整既考虑了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又避免了突然大幅调整对组合收益的冲击,让资产配置始终与人生阶段相适配。
对于退休人士而言,分红覆盖法是另一种优雅的“变现”选择——
即构建规模足够大的红利组合,使年度分红能够覆盖生活开支,无需卖出本金。假设每年需要10万元生活开支,按4%的股息率计算,构建250万元的红利组合便有望满足需求。
在低利率时代,这种策略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它既能提供相对稳固的现金流支持生活,又能保持本金的长期增长潜力,让退休生活在财务自若中从容展开。
03 投资本质——
在波动中锚定长期价值
红利基金是否需要止盈的命题,归根结底是对投资本质的追问。
在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拉扯中,在人性弱点与市场规律的博弈中,投资者始终需要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事实上,红利基金相干汗青数据表现:
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连续6年正收益,全收益指数基日以来年化收益超17%;
而在全A指数下跌的年份里,红利低波指数有100%的占比能更“抗跌”,全收益指数长期年化回报达到18%。
(来源:Choice,统计起始日均为指数基日,停止日为2025.8.4。指数过往业绩走势不代表将来表现,不代表投资建议。)
这种"涨多跌少"的特性正是复利生长的沃土,因而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减少操作、长期持有的"懒人策略"反而可能更接近成功。
是否止盈的答案,其实早已藏在每个人的资产配置筹划与投资目的中。
- 如果目的是短期波段,根据股息率、估值等指标止盈大概是必要的操作;
- 如若追求是长期财产增值,那么动态平衡而非简单止盈,大概更值得践行。
红利投资的精髓,在于锚定那些能持续创造现金流并乐于与股东共享结果的企业,在市场低谷时耐心积累份额,在阶段大涨后通过资产配置适度平衡,借助分红再投资激活滚雪球效应。
止盈与否从来不是终点,找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的相匹配的方式,让投资成为生活的助力而非负担,这才是红利投资最深刻的启示。
免责声明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6A08HSJ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