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上市像中考高考,宇树正在推进合规、稳健的上市流程 文|小燕
编辑|郑可君
在人类假想里,人形机器的完美形态是能够自由行走,人类交代的任务,它能进行思考并独立实行。
但现在,我们离如许的状态还差得很远。机器人会跑会跳会翻身,在一些气力和运动方面已经超过普通人,但让他们实行生存任务却还差得很远。“现在整个行业的机器人AI本领还远远不够用。”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
现实很骨感,但理想依然可以很丰满。王兴兴假想,将来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大量接任务,“如果进展快,2到3年内可能出现明显突破;慢的话可能需要3到5年,我觉得这波浪潮大概率不会超过15年。”甚至,当机器人的保有量到达一定规模,可以免费获取,但国家可要求企业在出厂时缴税。
8月9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腾讯科技等多家媒体和平台,围绕宇树机器人的产品、技能挑战、应用场景和出海、上市等话题,与王兴兴进行了现场交换。腾讯科技对现场的交换内容进行了记录整理。
核心要点:
对人形机器人而言,现在全球最大的技能挑战,还是要把具身智能的AI模型做得更强。现在整个行业的机器人AI本领还远远不够用。
当机器人真正能干大量活的时间,社会对它的认知会发生巨大变化。那时,国家完全可以要求企业在机器人出厂时缴税。比方,一台机器人完成某项工作,它的产出价值中有一部分税直接上缴国家。
让机器人马上在家庭或工厂中大规模投入生产作业,并产生显著价值,现在还不现实。用AI技能让机器人进行运动或表演,反而更轻易落地。
机器人有一天可以“缴税上岗”
王兴兴说机器人可以“缴税”上岗,3-5年可能有技能突破 问:客岁宇树G1价格已经降到9.99万元,本年新发布的R1又降到3.99万元起,降价速率非常快。你过去还提到过,将来有一天可能使用机器人会是免费的状态。这真的能实现吗?为什么会有如许的判断?
王兴兴: 大家也知道我们现在在持续降价,不同型号的定价差别很大。体型较小的机器人会自制一些,体型较大的价格则会高一些。但总体而言,我们还是盼望价格更亲民,让更多人愿意采购并使用。客岁到本年,我们的人形机器人以及其他类型的机器人客户采购量都很大,这推动了新的生态体系建立,比方租赁市场、二次开发者的加入等。而生态的形成前提,是有足够的出货量和用户规模。因此,无论是高价还是低价机型,我们都会同时布局,以促进生态发展。
至于你提到的“免费”可能性,我的理解是,当机器人真正能干大量活的时间,社会对它的认知会发生巨大变化。
那时,国家完全可以要求企业在机器人出厂时缴税。比方,一台机器人完成某项工作,它的产出价值中有一部分税直接上缴国家。甚至可以假想,可以允许企业派机器人去拓荒种地,部分产出直接归国家。如许,机器人自己即使免费提供,价值也能通过其他方式回收。
当然,这统统的前提是技能突破——机器人必须能像人一样胜任大量工作。我认为,如果进展快,2-3年内可能出现明显突破;慢的话可能需要3-5年,但是我觉得大概率不会超过15年。
问:宇树的产品线非常丰富,既有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整机,也有模组和零部件。按理来说,这种跨度很大的公司在管理产品节奏上会很困难。你们是如何同时协调这么多产品线的?
王兴兴:你说得很对,我们每年人员数量都在增加,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否则,人多反而可能导致效率降落,这种风险是存在的。从产品布局看,我们虽然有多条产品线,但数量并不算特别多。比如,人形机器人有小、中、大型号,四足机器人也是小、中、大型号,总体上还是相对同一的。而且其中大量技能是通用的,比如关节电机模组、电控系统、算法等,性能上有较多共用部分,这也有助于我们在多条产品线上保持协调。
不过,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提升。对一家想要更好发展的企业来说,管理至关重要——既要让公司现有人才能够高效发挥价值,也要通过良好的管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管理本领的提升,是每一家高速发展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AI是全球机器人最大技能挑战
问:现在AI大模型和机器人结合得非常紧密。据了解,你在机器人研发中使用AI写代码,你认为在研发过程中,还有哪些技能亟需突破?宇树在攻克这些难题方面有哪些规划?
王兴兴:确实,现在AI在写代码领域的进步非常快。我今天还刷到“印度马斯克”的观点,他认为将来几乎不需要人写代码,AI就能全自动天生。从行业近况看,AI在编写简单程序或基础代码时,乐成率已经很高,这是各大公司重点关注的领域。但一旦代码结构复杂,乐成率会明显降落。
我认为,现在全球最大的技能挑战,还是要把具身智能的AI模型做得更强。现在整个行业的机器人AI本领还远远不够用。简单来说,理想状态是,有一天在这个场馆里,每台人形机器人都能自由走动,你随口交代一个任务,它都能帮你完成。比如你说“我饿了,帮我去买点吃的”,它就能立即实行。如果能到达这种交互与实行的节奏,才算真正到达了一个关键临界点。
这也是我们设定的目标,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盼望看到的方向——让机器人像人一样具备理解、举措和完成任务的综合本领。
问:你提到将来3~5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落地会加快。当前机器人落地的技能难点有哪些?宇树将来又将如何解决机器人通用方法性和自主决策本领不足的问题?
王兴兴: 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点——在全球范围内,现在机器人的硬件整体是够用的,但还不够好。要实现更大规模、更低成本和更高可靠性,硬件还需要持续优化。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AI模型,尤其是具身智能的基础AI模型,还没有迎来阶段性的关键突破。我把它类比成,在语言模型领域曾经出现过确定性提升GDP的那种关键时间,但在具身智能领域,这个“拐点”还没有到来。AI的进步往往是逐步积累的,偶尔看似缓慢,但也可能突然迎来一次飞跃。这种质变一旦出现,会极大推动整个行业。
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把机器人AI模型做好,让它具备足够的泛化本领。语言模型的进步依赖高质量数据的驱动,数据越多越优,性能提升越快。但在机器人领域,问题在于——无论你用何种方式采集数据,把模型摆设到真实机器人上时,现实与仿真之间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哪怕你用海量数据训练出的模型,到了实体机器人上,很多情况下也无法很好地对齐。
因此,机器人AI模型的本领要求更高。理想状态是:只需很少的数据,就能把模型训练出来,并且性能稳定、乐成率高。我们盼望先有如许的高质量模型,再用系统化的数据去训练,而不是在模型本领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堆数据,如许效果并不理想。
问:那在AI投入上,宇树是否会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客岁你也提到过这一点。
王兴兴: 是的,我们在投入上会保持审慎。团队规模在我们公司内部算是偏大的,但与行业内的大型AI公司相比,还是没法直接比。在AI领域,资源多、资金多、人多并不必然意味着能做出全球最好的结果,这一点在过去已经被多次验证。很多时间,中小团队甚至小规模团队,反而有机会做出更优秀的结果,这种概率是存在且不低的。所以我们会在保持投入的同时,确保方向和策略足够聚焦,让团队有机会实现突破。
机器人可以娱乐先行,最终需要能干活
问:本年以来,我们注意到机器人参加了不少运动活动,大家也很关注你个人平常喜欢哪些运动。这会不会影响机器人在运动项目选择上的参考?你还提到过,机器人的运动和表演具有阶段性意义。那么,宇树在这方面的下一步进展会是什么?比方会参加哪些运动项目或板块,开发哪些类型的表演?你最终的人形机器人目标又是什么?
王兴兴:我平常运动其实比较少,从前骑自行车多一些,现在工作时间长,就少了。大家也看到,从客岁到本年,我们公司在机器人运动和表演上的尝试比较多,比如跳舞、格斗,以及跑步等,现在这些项目做得相对成熟。
但需要强调的是,技能的进步需要时间。让机器人马上在家庭或工厂中大规模投入生产作业,并产生显著价值,现在还不现实。做一些示范性应用(demo)是可以的,比如我们客岁就与一家汽车工厂合作,在现场摆设机器人完成部分任务,但要让它在现阶段就创造很大价值,技能条件还不成熟。
在当下,用AI技能让机器人进行运动或表演,反而更轻易落地。这有点像早期的个人电脑——刚问世时甚至没有图形界面或Word文档处理功能,但它为开发者提供了平台,几年后随着软件生态的发展,普通用户才真正用得起来。机器人也是一样,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
问:你觉得现在最难实现的是什么?
王兴兴:就现在来看,各种功能基本都能做,但如果要求一台机器人跑得极快、跳得特别高,主要难点在硬件,而不是算法。算法上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但硬件要突破到非常高的性能水平会遇到物理极限。这类性能提升的挑战非常大,也是当前技能进展的瓶颈之一。
问:现在人形机器人更多是在做表演,但公众可能会更等待看到更多的现实应用场景,你对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怎么看?
王兴兴:我个人比较看好机器人真正“干活”的场景。我们的目标,也是整个行业大部分人的目标,都是让机器人能够解放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之所以现在在公众眼前的表演项目更多,一方面是因为在展会等场合,普通观众往往对表演更感兴趣,我们也要满足这种需求;另一方面是技能现实所限——现阶段,让智能机器人实行大规模、复杂的现实工作还不现实。除非是自动化设备或工厂里一些固定的工序,这类任务是可行的,但它们与当前的具身智能并没有本质关联。
所以,我的目标仍然是“干活”,但在技能尚不成熟的阶段,会先布局表演、格斗等更易落地的业务。就像手机一样,虽然它能处理工作事务,但大多数人的使用时间其实花在娱乐上。娱乐和工作场景对机器人来说同样重要,只是要看哪一块技能先成熟、哪个行业更轻易率先应用。
从出货量来看,现在行业增长很快,我认为将来几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每年出货量翻一番是完全可行的。如果出现重大技能突破,将来2~3年内一年出货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也有可能,只是具体时间节点还很难判断。
机器人要在国际市场“分一杯羹”
问:随着全球对智能制造的重视不停提升,中国企业的加速趋势已经很明显。作为行业的先行者,接下来你们的战略重点是什么?另外,你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中的位置?
王兴兴:毋庸置疑,现在智能机器行业,尤其是以AI为代表的机器人行业,正受到极高关注。这既有好处,也有挑战——关注度高意味着资源和宣传机会更多,但竞争也会更激烈。对每家企业而言,包括我们公司在内,最本质的还是要把产品做好。无论是更优的性能、更公道的价格、更完善的功能,还是更好的售后体验,都需要投入足够时间去打磨。只有如许,无论面对国内还是国际竞争,将来才能在全球如许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是立足之本。
此外,战略方向的制定也非常重要。无论是产品还是技能,我个人最大的经验是要具备前瞻性,能够提前判断将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并赶早布局。无论是在AI技能、硬件研发、生产制造,还是全球市场布局方面,都要提前一步。如许才能确保产品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对每家企业而言,这都是至关重要的。
问:在中国的新兴科技产品领域,包括无人机在内,都有非常优秀的出海案例。请问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机器人企业如何开拓海外民用市场,形成相对完善的业务链条,实现出海?
王兴兴: 如果看我们以往的业绩,平均有一半左右都来自海外市场。我们早在2018年就开始布局海外,当时“出海”这个概念还不算热门,直到大约2022年才开始被广泛关注。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全球市场和全球合作。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深耕国内市场,也要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机会,建立和维护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才能在业务链条上形成良性循环。
问:宇树正在筹备上市,你认为资源市场能为宇树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助力?
王兴兴:我们公司也在推进合规、稳健的上市流程。大家也知道,我们已经成立9年了。我一直把上市看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有点像学生要面对中考、高考一样。对我来说,上市不仅意味着企业在管理和运营上迈向更成熟的阶段,也是对过去9年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同时也是对股东的一种交代。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9A04NTR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