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集采这么改,是要革谁的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2:3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5日,国家医保局对外公布第十一批集采信息填报结果。据药品联采办统计,这次共有480家企业参与了信息填报,是近五批国家集采中申报企业数最多的一次。

行业里提到集采,已经没有像过去几年那般的热情了,但不参加是不可能的。新的集采规则让企业的应对策略会有很大不同。

前几年集采规则相对单一,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价换量,药品代价越低,中标机会就越大,拿到的量也越多。

这一模式成就了齐鲁制药、扬子江药业、科伦药业等,这些企业成为了“集采中选大户”,它们本身生产能力巨大,能够靠规模优势争取到肯定的利润空间。也有不少新兴企业“压线”过评、低价中标,以极低本钱快速打开市场。

集采中最难熬的实在是大量腰部企业,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今年5月,《卫生经济研究》发表了一份研究:按照企业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序综合集采中标数据发现,头部与尾部企业中标率呈现“U型”分布,中标企业集中在前100名和500名以后。而且,集采开展越多,头部企业中标率反而越下降,尾部企业中标率上升。

这个数据说明,头部企业对集采的兴趣逐步减少了。背后原因,可能是大部分企业很难从集采中赚到钱。今年年初,《人民日报》曾走进仿制药生产一线调研,解释低价中标的合理性,发现头部企业大量利用自动化“无灯工厂”,用机器取代人工操作,连电费都省了,才挤压出一些利润空间。

今年9月1日,所有劳动者都必须依法缴纳社保,已经有企业戏称:机器人替代工人后,或许也要给机器人交社保。集采企业已经尽可能压缩本钱,但能压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还好,第十一批集采国家医保局调转方向,强调“防围标、反内卷、稳临床、保质量”的新原则,并且反复号令企业科学核算本钱、理性参与报价。

目前发布的新规则体现出政策的变化,比如新增了参加集采必须有两年以上的生产经验,将大量“光脚”企业拦在门外。同时,对价差的盘算“锚点”作出优化,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作为参照。而且,要求报价最低企业公开说明报价合理性,进一步降低了新兴企业报极低代价破坏市场的风险。


最重要的变化是,医疗机构按厂牌报量,就是明确指定要采购某一品牌的药品,而且不限制品牌数目。这样做不仅将用药自主权还给医疗机构,也直接增强了主流品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综合下来看,这一次集采不会像前频频一样,“光脚”企业不会有逆天改命的机会。

但是,集采这盘大棋要是还想继续下完,不仅要依赖头部企业的热情,更要变更大量中部企业的参与。

目前的10批国家集采中,很少见到头部企业不续约的环境,像华北制药那样直接断供领“红牌”的更是少数。到底是这些企业乐此不疲,还是架在火上进退不得,恐怕只有老板们自己知道。

抱负的状况是:中部企业接力头部企业,就跟产业梯度转移一样,让把握更多资源的头部药企主攻创新,让中部企业扛起临床常规保障的重担。这才是集采真正的意义。

第十一批集采会是一个分水岭,考验国家医保局的智慧。

撰稿丨李傲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丨晨曦
插图丨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9A078GZ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