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010|回复: 0

孩子不自负?许多都源于父母的7种行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8 10:30: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是否自信,是我们经常会挂在嘴边的一个评价。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为自信的人,由于自信的孩子乐意学习新的技能,面对新的挑衅。但实际是,有相当多孩子缺乏自信。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不自信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孩子的自信与大人的造就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生存中的不经意的言行,都大概摧毁孩子的自信。


忽略孩子的存在




在孩子生命早期,假如家长经常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久而久之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如许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假如我们总爱以成人的头脑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统统,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时机。


孩子就会因失去说话的权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只好将委曲和不满埋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如许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





另外,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情。


[color=rgba(62, 62, 62, 0.5)]“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表明白”
[color=rgba(62, 62, 62, 0.5)]“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感情,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产生沟通困难的题目,甚至还会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所以,假如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大概时时满足他的愿望,偶尔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破坏性批评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


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反之,这个作用力假如打在孩子的品行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步就会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比现在天孩子把家里弄乱了,你对他举行指责:[color=rgba(62, 62, 62, 0.5)]“你怎么这么脏!你就是一个不爱干净的孩子!......”直接攻击他的品行,他大概只是一次搞怪,你一句话他就真的酿成一个不爱干净的孩子了。





孩子的头脑中留下如许的信息:[color=rgba(62, 62, 62, 0.5)]“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脏乱、不爱干净的孩子。”


这些对孩子品行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


而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假如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这表明他至少另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


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原理,他不管你说的原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


[color=rgba(62, 62, 62, 0.5)]“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


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color=rgba(62, 62, 62, 0.5)]“他怎么就成了如许的人呢?”难道如许还不敷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爱做比力




这里说的比力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力。我们一厢甘心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力会激起孩子发展的动力,实在否则。



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力心理。如许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到达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效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


这种不得当的比力,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大概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你看隔壁XXX的儿子,都是一个班的,你怎么就考得那么差呢?”

[color=rgba(62, 62, 62, 0.5)]“你瞧XX多乖,再看看你,整天就知道调皮捣蛋”
[color=rgba(62, 62, 62, 0.5)]“你怎么就这么笨呢?一点都不如XX”
......


无论是哪一代父母,对“别人家的孩子”都尤为拥护。殊不知,父母偶尔中的一句话,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却是不可估量的。


说者偶尔听者有心,在父母的比力中,孩子容易将自己的留意力、关注点转移到别人身上,因此而忽略了自身的优点。


看不到自己身上优点的孩子,总会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在别人眼前抬不起头来。


长期以往,孩子只会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不敷,从而导致自卑心理越来越强,自卑感越来越深。


不允许孩子“犯错”




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是过于追求完善,偶尔候并不是一件功德。教育亦是如此。


追求完善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凡事都要求孩子做到精美绝伦,不能有任何瑕疵。


比如当孩子一时鼓起,绘制出来一幅“画”,将自己的成果显现给家长看的时候。追求完善的家长会对孩子的成果挑三拣四,指出各种毛病,并要求孩子去修改,直到满足为止。





可是,他只是一个孩子,不能以大人的尺度去要要求他。逼迫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身上没有任何优点可言。


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家长都能从中挑出毛病。因此,孩子自然而然的会以为,自己做什么事都不行。从而变得自卑,不自信。


刘少奇曾说过如许一句话:[color=rgba(62, 62, 62, 0.5)]“任何人都要犯错误,人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的犯错误(小孩子的弄火伤手、吃东西、戏水等,都是一串的犯错误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错误,不断的碰鼻的过程中,才气逐渐懂得事情。”


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是很正常的,孩子还小,自然难以避免。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得当的犯错,由于只有犯错才气发展。


不得不认可,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够聪明,不会犯错。但是,一个从小不会犯错的孩子,极易发展为凡事都畏惧堕落,凡事警惕翼翼,唯唯诺诺的人。


固然,另有一种极端,那就是凡事喜好与父母对着干。我想,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效果。


当众批评他的缺点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为这是正常的。


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告急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假如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创建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


在这个题目上,许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照“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以为在外人眼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如许孩子才气有记性,才气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color=rgba(62, 62, 62, 0.5)]“闭嘴!让你说话了吗?”“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
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color=rgba(62, 62, 62, 0.5)]“假如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我没有你如许的儿子(女儿)!”
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痛骂:[color=rgba(62, 62, 62, 0.5)]“假如你不诚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职苄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效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试想,有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忍受另一个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对待?而孩子的弱小决定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


而成年人却不断以爱的名义,在固执的用成人间界的规则强行约束孩子、伤害孩子。全然掉臂成年人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差别的,掉臂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来由。





我们亲手扶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诉苦:[color=rgba(62, 62, 62, 0.5)]“这个孩子他怎么能如许......”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由于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许多看起来张狂自尊的孩子,心田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足,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候铭记:在品行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


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




到现在,另有家长固执地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信任体罚可以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由于在物质上要依靠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绝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


作为成年人用体罚和责骂大概会一时改变孩子的行为,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行为肯定有他自己的来由,假如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





假如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


有条件的爱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置惩罚。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大概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有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到:[color=rgba(62, 62, 62, 0.5)]"靠积极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这种爱经常会让人痛楚地感到--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在生存中,这是太常见的场景:“你听话,我就给你买玩具。”“考多少分,我就带你去旅游。”“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假如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就不用回来了!”


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条件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


有条件”的养育方式都仅仅在关注孩子的外显行为,恰恰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有些像在做“商业生意业务”,会导致孩子对自己内在的不接纳,甚至还会导致“讨好型”品行、过度完善主义等题目出现。


育儿即育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需要不断去完善和修正我们自己。


当我们乐意放下那些所谓的完善的尺度,会更容易发现生掷中的美好和幸福;当我们也以为自己的人生也是安全、喜乐且充满足义时,面对孩子生存中那些细细碎碎的题目,我们自然就会想:[color=rgba(62, 62, 62, 0.5)]“没关系,都是小题目!”


信任你的这一份自信也会去感染孩子,让他成为一个高自我价值感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